生物放大鏡

善於變通 — 截斑脈蜻

2025年9月
作者:綠色力量
一隻雄性截斑脈蜻停在草上
小小的截斑脈蜻為了繁衍,發展出一套靈活多變的生存策略。

截斑脈蜻(Neurothemis tullia)體長僅約 3-4 厘米,是本地較小型的蜻蜓,棲息於水田、沼澤等濕地環境。由於濕地水量時多時少,為了適應如此多變的生境,截斑脈蜻的孵化期非常短;幼蟲期可因應情況而縮短;成蟲則會隨環境改變而靈活遷移,絕不會死守濕地。小小的蜻蜓如此善於變通,充分展現了大自然物種的求生韌性。

截斑脈蜻屬於蜻科(Libellulidae),最引人注目莫過於牠們翅膀上黑白分明的斑紋:翅膀基部至翅面超過一半的範圍是深褐色至黑色,緊接一塊白色斑塊,至翅膀末端更是透明,對比鮮明,非常搶眼,特別易認。不過這只限於雄性,雌性的顏色則較淡,雖然亦是黑白相間,但對比沒有雄性般鮮明。黑與白雙色原來是保護色的一種,當牠們停棲在草叢或枯枝上,黑白相間的翅膀能有效融入光影交錯的環境中,避開獵食者如鳥類的視線。

一隻雄性截斑脈蜻停在黃色長草上
截斑脈蜻黑白分明,非常易認。

一隻雌性截斑脈蜻停在草上
相比雄性,雌性截斑脈蜻的翅膀色彩對比較暗淡。

截斑脈蜻的飛行姿態輕盈,速度亦較慢,不像一般大型蜻蜓那樣急速地直線移動,而是以飄忽不定的飛行軌跡移動,看上去宛如蝴蝶般優雅。這種飛行模式能幫助牠們在複雜的草叢環境中穿梭,同時減少被天敵鎖定的機會。

4月至10月是本地截斑脈蜻的活躍期,尤其在早晨或傍晚陽光較柔和時更為活躍。牠們偏好靜止或流動緩慢的水域,常出沒於有茂密植被的生境,例如水田、沼澤和池塘邊緣。由於牠們對水質要求不高,適應力強,因此在香港廣泛分布。

靈活求存

水田和濕地的生境多變,尤其水量時多時少,為了維持種群穩定,截斑脈蜻發展出一套靈活多變的生存策略。1990年代,馬來西亞有學者研究了棲息於水稻田中的截斑脈蜻的生命史,發現牠們的孵化期和幼蟲期頗短,卵孵化只需約8天;幼蟲期亦只有7-12週,故一年可繁衍多達四代,而且卵特別耐旱,即使水域乾涸,一待雨水來臨便能立即孵化。

截斑脈蜻的幼蟲期更加可長可短,早期階段的幼蟲生長過程一致,後期會因應競爭或環境壓力而出現體型差異。牠們能縮短發育時間,直接跳過某些齡期而加速羽化。更驚人的是,儘管幼蟲發育步伐不一,成蟲卻能同步大量羽化,這樣便能確保種群在短暫的有利環境中迅速繁衍。

一隻截斑脈蜻從蛻中羽化出來
剛羽化的截斑脈蜻。
© Mahlar Ka

此外,當乾旱來襲,成蟲會遷移至周邊草地或森林暫避,待環境恢復再重返濕地。截斑脈蜻因著「快速生長、世代重疊、靈活遷移」,即使在變幻莫測的濕地環境中,仍然能夠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