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大自然

同居密友

2025年9月
作者:綠色力量
一隻裸鼻袋熊站在草地上
裸鼻袋熊(Vombatus ursinus)是其中一種澳洲袋熊,2019至2020年的澳洲新南威爾斯州大規模野火後,研究發現有多達56種動物居於牠們的地洞。
© shutterstock

所謂「相見好,同住難」,兩個不同出身的好友住在一起,難免因差異而引起種種衝突,很容易就此分道揚鑣。動物則不然,不同物種一同生活,為的不是「交朋結友」,而是關乎生存和繁衍,這種同居關係就顯得更為堅固。牠們彼此合作,亦互相利用,展開奇妙又有趣的同居密友關係!

魚蝦共居

在印度太平洋和鄰近的淺海區域,可以找到共同生活的鰕虎魚和槍蝦,牠們是互相「取長補短」的好室友。首先,鰕虎魚擁有極佳的視力而槍蝦則幾近於盲;其次,鰕虎魚對挖洞一竅不通而槍蝦則是箇中高手。於是,兩者可以互補不足。

槍蝦擁有一隻大螯,宛如推土機般,最適合挖洞,而牠們挖好的洞穴,會與不擅建洞的鰕虎魚分享,更會負責洞穴的日常維修和清潔。鰕虎魚則為其充當保鑣作回報,令視力奇差的牠們獲得安全保障。

槍蝦會時刻貼著蝦虎魚,藉觸覺確認對方的動態。當遇上危險時,蝦虎魚會用特定的尾巴動作,加上釋放化學信號,提醒槍蝦躲回洞內,是位稱職的保鑣。

一隻鰕虎魚和一隻槍蝦緊貼在一起,並肩待在洞穴口。
槍蝦挖洞讓鰕虎魚同住;鰕虎魚則充當槍蝦的保鑣,這對同居密友時常彼此緊貼在一起。
© Francesco_Ricciardi/ Shutterstock

在覓食方面,牠們也是互補的好夥伴。槍蝦挖洞時常驚動小動物,鰕虎魚正好趁此時機捕食,剩下的碎屑便是槍蝦的美食。此外,槍蝦也會食用石頭上的青苔,遇上青苔被沖走,鰕虎魚甚至會幫忙撿回呢!

蟻蟲共居

相比鰕虎魚和槍蝦,螞蟻和蚜蟲的同居關係則顯得「不對等」,因牠們其中一方是「被同居」。

蚜蟲靠吸食植物汁液為生,消化後會排出「蜜露」,這是一種含糖的黏性液體,更有豐富的營養,是螞蟻的美食。於是,螞蟻為了吸食蜜露,會守在蚜蟲身邊,而蚜蟲亦十分樂意為螞蟻提供蜜露,一來於牠們來說這只是排泄物;二來,螞蟻會為牠們驅趕瓢蟲和寄生蜂等天敵,就如擁有貼身護衛。

可是,有些螞蟻為了可以隨時採收蜜露,竟然將蚜蟲搬回蟻巢,蚜蟲就是如此「被同居」了!工蟻會在日間將蚜蟲搬運至植物較柔軟多汁的部分,如葉底、嫩枝等,然後在夜間才把蚜蟲搬回蟻巢,這樣便可採收更多蜜露。有時,工蟻會將蚜蟲一直留在外,直到冬天才將蚜蟲搬回蟻巢。

一隻螞蟻正從植物莖上的蚜蟲腹部採集蜜露。
螞蟻為了蚜蟲的蜜露,會將牠們搬回巢,可憐的蚜蟲從此「被同居」!(圖中的螞蟻正從蚜蟲腹部採收蜜露)。
© Jmalik / English Wikipedia

有了蚜蟲同巢,螞蟻便可以隨時享用美食。然而,一旦蚜蟲產出的蜜露不夠多,螞蟻竟然會毫不猶豫地把這些同居密友吃掉呢!

大愛共居

澳洲祼鼻袋熊(Vombatus ursinus)的地洞最高記錄竟居住了多達19種哺乳類、33種鳥類、4種爬蟲類等合共56種動物!不同動物竟然能和平地共處一室,果真非常大愛!

原來,這只是野火發生後的極端例子,而所謂「共處一室」,其實是龐大的地洞網絡。

袋熊天生並不愛與他者分享地盤,對入侵者更加有攻擊性,但牠們最愛挖洞,更會挖出很多的地洞,繼而連成一個四通八達的地洞網絡,此網絡的入口更可多達二、三十個,總長可近百公尺。

2019至2020年,澳洲新南威爾斯州發生大規模野火,袋熊的地洞網絡正好成為一眾動物的臨時避難所。在野火後,研究人員發現有多達56種動物先後進駐了祼鼻袋熊的地洞網絡,展開了短暫的「同居關係」。

一隻短吻針鼴站在袋熊地洞口
短吻針鼴(Tachyglossus aculeatus)是其中一種於野火期間住進袋熊地洞的動物。
@ Grant Linley / Charles Sturt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