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識」全接觸

效法日本賞櫻熱 建構本土賞樹文化

原文刊於《綠田野》115期(2015年8月)
作者:綠色力量
長滿花的鐘花櫻桃

片片紅葉,充滿秋意的大棠楓香;朵朵桃紅,開滿枝頭的長洲櫻花。這是近年香港的賞樹熱話,每逢到了最佳觀賞季節,人流必然迫爆景點,似乎香港人對觀樹賞花趨之若鶩。縱然香港的熱帶氣候並非種植櫻花的理想地點,當局仍然決定在兩個指定地區試種櫻花。社會齊聲要求種植花樹,更希望借鏡日本賞櫻文化,推動旅遊業。櫻花雖美,但不只櫻花才美,香港亦可找到很多漂亮的花樹,偏好異國物種,最終可能只落得失敗收場。尤其早前有人因木棉的棉絮散落街道,害怕有損呼吸系統和影響環境衞生而建議斬樹,在這種思維下,香港又如何建立自己的賞樹文化?

要數近年的賞樹熱潮,一定要數到大棠楓香,位於元朗大棠的大欖郊野公園,沿大棠山道旁長有約數十米的楓香(Liquidambar formosana),每逢秋冬季節,楓香葉片便會變得或黃或紅,讓四周環境染成一片艷紅,宛如加拿大最有名的紅楓葉景致。其實楓香在香港屬常見樹種,亦常見於市區公園或路旁。大棠的楓香已種植多年,日漸成熟,加上種得又多又密,形成楓香林,才令紅葉景致變得特別觸目。繼楓香紅葉之後,香港的櫻花亦被熱捧,本港四大賞櫻地點包括了長洲、嘉道理農場、香港中文大學、大帽山郊野公園,各地點其實分別已種植櫻花多年,只是近一、兩才特別受注意。

政府早年亦曾大規模種植花樹,期望以主題花樹建構香港特色景致,當時更選上了洋紫荊(Bauhinia × blakeana)作為主題樹。它的花朵是豔麗的大桃紅色,加上花多,花期又長,更加是香港市花,具代表性,表現看來確實是主題樹的不二之選。於是,由2000年開始,官方和非牟利志願組織均致力將香港打造為「洋紫荊之都」,數年間種植了數以萬計的洋紫荊,至於成效如何?十多年後的今天相信大家有目共睹。

洋紫荊是不育種,不能以種子繁殖,只能以嫁接法或插枝法育苗,育苗需時且成本不菲,一時間需求大增,令樹苗價格上升且質素參差。更要命的是洋紫荊枝幹天生脆弱,當年可能由於急於求成,對種植位置沒有細心考究,居然將不少洋紫荊種在當風或有人為活動干擾的位置,結果枝幹易受強風或人為活動折斷,不但有損外觀,樹木也長得不健康,例如在屯門公路曾大量種植洋紫荊,位置當風又受高速車輛氣流影響,現在不是已枯萎,就是生長得不美觀。可見急於大量栽種而沒有詳細規劃的結果,縱花費大量金錢和心機亦沒有成功。洋紫荊本身已是適合本地氣候的原生樹種,最終也未能做到預期的美化效果,這次經驗確實是日後香港再有大規模種植主題樹的重要參考。

櫻花美 本地樹更美

賞樹賞花的文化在不少國家亦能發揚光大,並培養成全民賞樹和園藝的風氣,更吸引外地遊客,帶來龐大的旅遊經濟收益。其中,以日本櫻花文化為最成功的例子,近年韓國楓葉文化亦做得不俗。在香港,既然長洲等地亦能種出櫻花,如果能在本地大規模種植,處處迷人櫻花花海,賞櫻便無需再遠赴日本,亦令人憧憬香港能發展賞櫻旅遊。近月,政府亦應社會訴求,土木工程拓展署早前公布將在沙田和屯門試種櫻花,計劃在人流較少、空氣較清新的位置試種包括鐘花櫻桃在內的不同櫻花物種。然而,這會不會是十多年前「洋紫荊之都」之翻版,最終亦以失敗告終?

櫻花是耐寒耐旱的樹種,一般偏好排水良好的環境生長,香港屬亞熱帶氣候,夏天對櫻花來說過於炎熱潮濕,其實並非種植的理想地點。日本的櫻花有數百種,比較著名的有山櫻(Prunus serrulata)、河津櫻(Cerasus lannesiana)、染井吉野櫻(Prunus × yedoensis)等等,均是寒帶生長的櫻花物種。部分櫻花物種,例如是鐘花櫻桃(Prunus campanulata),相對較能適應熱帶氣候,目前在香港,以至在台灣、廣州等較炎熱地區找到的亦是鐘花櫻桃。由於受物種限制,加上生長地區和氣候的分別,就算在香港市區成功種出櫻花,其密度、絢爛度、色澤亦不能與日本或韓國的櫻花比擬。

櫻花雖美,但不只櫻花才美。香港亦可找到很多會開出漂亮花朵的樹木,更有不少都具本土特色,例如是吊鐘(Enkianthus quinqueflorus),花朵是淡淡的粉紅色、呈鐘形,非常特別,以往更是普遍的農曆新年年花。又例如香港人都最熟悉不過的木棉(Bomba × ceiba),它是五花茶原材料之一,樹身高大,花朵碩大而橙紅,非常搶眼。又例如宮粉羊蹄甲(Bauhinia variegata),它是洋紫荊的近親,同樣有花多和花期長的優點,但它能自行繁殖,花朵則是優雅的粉紅色。還有鳳凰木(Delonix regia),它會開出非常茂密又艷紅的花朵;臘腸樹(Cassia fistula),它那鮮黃色的花朵一串串的密密麻麻吊在樹上;紅花荷(Rhodoleia championii),它的桃紅色花朵在茂盛的綠葉中綻放,紅紅綠綠,煞是漂亮!

如果市民是愛賞花、愛自然,如其花費大量人力物力種植外來物種,何不發掘具本土特色的物種呢?這些樹木不少是香港原生樹種,又或是早已植根於香港,適應本地氣候,而且與本地野生動物共存多年,較外來樹種更能為本地原生動物提供合適的食物和棲息地等,生態價值更高,更有利本地生態。

同一地點 同一種樹

大部分人忽略現存香港的本土花樹而偏愛櫻花等外來物種,除了因為外地成功例子的確較為矚目,亦由於本地市區一直沒有在大規模於同一地點種植同一樹木物種,以致未能發揮最大的美化效果,所以才讓人們忽略了它們的美。例如大棠楓香林和南生圍的一列赤桉(Eucalyptus camaldulensis),集中種植同一樹木物種,便可看見不俗的效果,吸引遊人假日紛紛前來賞樹和拍照,不過這些例子只在郊野,如果要達到日本賞櫻的熱潮,一些大型市區公園、街道等地均要同時有計劃地種植同一樹木物種,每當開花結果時,才能達到全城觀賞的氣氛。

除了考慮種植地點和物種,樹木要生長健康才有美觀的形態和茂密的花和葉,這便要靠良好的樹木管理。本地負責保養樹木的部門有很多,主要看樹木的生長地方來決定由那一部門管理,例如生長在馬路旁的樹由地政署或路政署管理;生長在公共屋邨的樹由房屋署管理;生長在斜坡的樹則由土木工程拓展署管理。這樣管理樹木難達致有效統籌,而且樹木護理不是這些部門的主要工作,部門亦不會以樹木為優先工作考慮,更遑論好好規劃和管理。2010年發展局工務科轄下成立了綠化、園境及樹木管理組,可說是向前邁進了一步,不過其工作重點是樹木安全,並非栽種和美化。此外,目前不同部門負責樹木護理的前線工作人員,不少均缺乏樹木保護知識,有時為了方便工作而作出不當,甚至不必要的修剪樹木。一些街道工程人員,更不把樹木看成是有生命的,很多時只顧工程而傷害了樹木。這樣不但有損樹木外觀,長遠亦會影響樹木健康。所以,如果要發展出像外國能吸引本地市民甚至遊客的賞樹文化,必須改革目前分散的樹木管理模式,亦需培訓專業樹木護理人員。

成功關鍵 市民思維

市民對待樹木的態度亦是香港能否成功建立賞樹文化的重點,市民不應單單視樹木是公物或工具,即是不單享受樹木帶來的美麗花朵、葉片、果實,還要接受一些由花開結果帶來的自然現象,例如在花朵盛放季節時,患花粉敏感症的人很容易會感到不適,大量花瓣隨風飄落,亦會對行人行車帶來不便。早前香港就有區議員因為市民投訴木棉果實的棉花在街道飄揚,加上體積不小的木棉花朵成熟時會掉落地上,居然提議砍伐木棉樹,同時反對市區再種植木棉。除了果實和種子,樹木亦有機會引來昆蟲或雀鳥停棲,屆時可能又會有人以昆蟲和雀鳥鳴叫帶來噪音或衛生問題而投訴,要求移除樹木。如果市民在這種思維下,香港又如何建立自己的賞樹文化呢?

要成功建立賞樹文化,必須具本土色彩,才有特色,才有意義。種植樹木需要長遠而周全的規劃,懂得在適當的地方,種植適當的樹種,亦要有專業樹木保養人才,更最重要是社會全體認同和曉得如何愛惜樹木,讓樹木不僅美化我們的環境,也融入我們的生活和城市發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