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識」全接觸

「生態系統恢復十年」

2022年6月
作者:綠色力量
透過在河道種植植物,進行河道修復
政府近年展開河道修復,於河道種植植物

「生態系統」是指一個包含各種動植物,以及環境、氣候等非生物部分所構成的自然系統,例如樹林、河流、海洋等。生態系統在自然運作過程中,一直默默為人們「服務」,包括為我們提供木材等原材料,亦為我們提供清新空氣、潔淨水源……然而,人類活動和社會發展不斷蠶食大自然,生態系統飽受破壞,瀕臨崩壞,我們亦反過來受到影響。修復生態系統,已成為世界各國近年的重要課題。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於去年六月「世界環境日」,發表了「聯合國生態系統恢復十年」倡議,從2021至2030年,亦即一眾科學家認定為可防止災難性氣候變化的最後機會,提出十年內重點預防、制止和扭轉全球生態系統退化,當中包括英國、芬蘭和德國等歐洲國家將會提供數千萬歐元的援助,以協助發展中國家進行生態修復。此外,多家大型企業均承諾參與,例如歐洲最大的能源分配網絡營運商承諾在超過13,000公里的高壓電纜下創建生物群落。

在香港,生態系統修復可說是早於開埠初年已有進行,當時因為港島的樹林經長時期砍伐而有如禿山,殖民地政府為防止水土流失,於是開始了大規模植樹,植樹傳統更一直保留至今。又例如河道修復,過去基於排洪考慮而為河流進行渠道化工程,河流被整改成「大坑渠」模樣,天然面貌和生態功能蕩然無存,最近十年政府已積極修復河道生態,例如在河道中種植植物,營造出適合生物棲居的環境。

在郊野路徑執拾垃圾
參與清潔活動亦可修復生態系統

然而,生態修復並非僅僅是政府和大型企業的責任。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布的《生態系統修復手冊》,鼓勵公眾以「行動」、「選擇」及「發聲」來保護生態系統。以個人為例,參與山野、海岸,甚至是水底的清潔活動;選購具可持續認證的產品和服務;就政府發展計劃的公眾諮詢提供意見;參與公民科學家活動,以協助收集環境數據等等,都是個人範疇下參與生態系統修復的例子。而在參與行動後,更可以響應聯合國的呼籲,在社交媒體上發布貼文並加上「#修復一代#」的標籤,以加入全球修復生態系統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