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識」全接觸

新形態塑膠災難

2023年4月
作者:綠色力量
一堆棄置的膠樽

根據世界自然保育聯盟資料顯示,全球每年有最少1,400萬噸塑膠垃圾流入海洋,佔全部海洋垃圾約八成。塑膠難以分解,大家有否想過流落在海洋的塑膠的最終命運?事實上,不單是海洋,塑膠遺留在不同的自然環境所產生的變化遠比我們想像中複雜。科學家發現塑膠正以不同的形態入侵自然環境,令其變得更難清理,影響亦更為深遠。

2016年,葡萄牙馬德拉群島Madeira的一處岩石上發現奇怪的藍色結晶,當人們以為是礦物之際,科學家透過儀器分析得知,藍色結晶的主要成份為聚乙烯、聚丙烯等塑膠。推斷是海流將塑膠垃圾攪碎後,這些小碎片漂流到岩岸,再經海浪的拍打和太陽的照射,融化並緊緊黏合在岩石表面,科學家稱之為「塑膠硬殼」。這類塑膠會持續釋放出有害化學物質,如果海藻在這些塑膠硬殼上生長,當其他岩岸生物刮食海藻時,就有機會同時吃下塑膠,塑膠便可以進入食物鏈的上層。

 塑膠硬殼
塑膠硬殼
© Hcirllej @ wikipedia

塑膠的「新形態」並不止於此。在早期或現時一些落後地區,人們以燃燒方式處理塑膠垃圾,產生「熱塑性塑膠」。塑膠垃圾在熱力下徹底融化,加上風化過程令其變得圓滑,最終的外型和顏色會變成如同石頭般。這些「塑膠石頭」難以再分裂成小碎片,會比一般塑膠垃圾存在更長時間,更可浮於水面,因而有科學家擔心它們或會成為入侵物種和病原體的「便船」。病毒和外來物種一旦傳到更遠的地方,便有機會引發不可估量的生態災難。

燃燒塑膠垃圾亦有機會令塑膠與沙石、貝殼、珊瑚碎片、木頭等天然物質黏合在一起,在冷卻後形成一大塊高密度岩石狀物體,科學家稱為「膠礫岩」。它們比較重,通常會沉在水底,破壞水底世界的自然景貌。

膠礫岩
膠礫岩
© Aaikevanoord @ wikipedia

「走塑」自救

有些塑膠垃圾則會直接被海流帶到海洋深處,再與沙石一同被水壓壓成如沉積岩的結構。可幸是這類塑膠被困在岩石中,對環境的影響相對較少。

近期,科學家又發現塑膠垃圾有機會與船隻流出的油污結合,形成「焦油塑膠」,永久地黏貼在岩石表面。相比「塑膠硬殼」,由於帶有焦油的氣味,令岩岸生物卻步,較少棲息在其表面,對生態的影響會較少。

塑膠能夠轉化為不同的形態,對人類和環境構成的潛在風險,遠比我們所認知的多。愈來愈多地方透過法規和教育推行「走塑」,香港亦將最早於2023年第四季開始分階段禁止食肆提供即棄膠餐具,以及禁止銷售和免費派發熒光棒、雨傘袋等多種即棄塑膠產品。與其說「走塑」是大勢所趨,其實更加是人們「自救」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