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識」全接觸

一包薯片的環境問題

原文刊於《綠田野》118期(2016年2月)
作者:綠色力量
一包薯片

薯片由馬鈴薯製成,而一包薯片所需的馬鈴薯數量,原來遠遠不止我們吃到嘴裡的分量。這是由於工業化食物製作過程,是一層又一層的優劣淘汰,所淘汰的不止是變壞了的,而是一切不合乎生產標準的,因而帶來巨大浪費。

薯片的原材料是馬鈴薯,馬鈴薯在運出農場前就經過第一重篩選,變壞的當然不獲選,凡是不合符外觀及品質標準的,包括體積過大或過小、形狀奇怪等亦一概「落選」。到達薯片製作工廠,又是另一重篩選,這次篩選很大程度是人為因素造成,會淘汰在運輸和包裝過程耗損的,或因儲存不當而變壞、發霉的。即使是完好的馬鈴薯,也不是整個都會製成薯片,去掉的表皮、切割後的邊角料都會丟棄。

這些在食物供應鏈中流失的食物數量十分驚人。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資料,全球每年有13億噸食物在生產和消費過程中流失,佔總食物生產量三分之一,當中在生產中流失的食物約佔一半。衍生的環境問題亦不容忽視,估計生產這些流失了的食物就消耗掉250立方公里水資源和14億公頃土地資源,分別相當於約892個萬宜水庫和1萬2千多個香港,所產生的二氧化碳約有33億噸,碳排放量僅次於中國、美國和整個歐盟。

世界各地政府正從多方面入手減少食物在生產過程中流失,例如協助工廠改善儲存、運輸方式,加設防護設備以減少食材碰撞,加設防腐設備以減少食材變壞。此外,亦會聯繫不同的工廠,鼓勵互相交換或買賣剩餘可食用的材料、邊角料,亦會為不合符外觀標準的食材開拓市場。而作為消費者,要減少浪費食物,可以從個人生活做起,簡單如每次購物或用膳前估計好所需要的食物分量,戒掉「眼闊肚窄」,已可大大減少廚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