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大嶼,全名「明日大嶼願景」,2018年度施政報告中提出的未來二、三十年大嶼山長遠發展計劃,填海造地逾千公頃。政治與經濟效益孰輕孰重,交給相關專家去說。綠色力量既是環團,就來談談環境問題。
填海造地第一個要面對的問題,是「沙從何來」。早期香港的填料,由「開山」而來,透過開採陸上的沙泥,填進大海。後來,海沙取代開山取填料的方式,以海床的沙泥作填料。近年的海沙主要來自中國內地及東南亞。開採海沙的過程,會挖掘海床,破壞海床的底棲生態,同時會於海洋掦起大量懸浮物,令海水變得渾濁,影響魚類及其他海洋生物的棲息環境。當沙傾倒在工程地點時,相同的問題會再重覆一次,對環境做成兩次傷害。有內地學者曾就廈門的填海發展計劃進行研究,以「生態系統服務」的概念,量化填海工程對海洋生態環境的影響。研究發現,每平方米填海面積,每年將失去9.73至14.72美元的生態系統服務。以明日大嶼的規模計算,我們將失去價值高達1.4億美元的生態系統。有關費用更是每年累積,捐失可謂相當重大。
近年海沙短缺,成本價上漲,令整體工程預算大增。當局於是提出以本地公眾填料(產生自不同工程的惰性建築廢料,包括泥建築碎料、碎石、混凝土等),滿足一半的填海需求,另一半則以機製沙代替海沙。這種做法有令明日大嶼變得「更環保」嗎?
明日大嶼預計需要2.6億立方米、即約4.7億噸填料。跟據土木工程拓展署的資料,本地公眾填料庫的總容量僅為2,300萬公噸,只能解決填料需求的5%,幫助相當有限。再者,現時香港本地填料重用率達九成以上,代表這些填料本身已有足夠市場需求消化。公眾填料用於明日大嶼的工程時,代表其他工程需要尋找填料供應,資源只是由一項工程轉去另一項,對環境而言沒有任何正面幫助。
另一樣填料來源 - 機製沙,來自較大型的石塊,透過機器將石塊製成所需的大小,以符合不同工程需要。以機器破碎堅硬的石塊,需耗用巨大的能源,產生大量溫室氣體。跟據研究機構SINTEF的一份研究報告,製造每噸機製沙,會產生2.2公斤碳排放。單是製造4.7億噸機製沙,便已造成近100萬噸碳排放,相等於4,600萬棵喬木一年的碳吸收量。數字尚未包括機製沙的整個生產週期:採礦、長途運輸等,均會排放大量溫室氣體。
應對民間對明日大嶼為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當局每每以「會進行環境影響評估」為答案。然而,本港的《環境影響評估條例》仍停留在二十多年前的考慮範圍,沒有評估工程對氣候的影響、涉及的能源效益等重要問題。政府一邊訂立目標於2050年達至碳中和,另一邊廂卻無視龐大填海造地工程對氣候的影響,實在令人質疑減排目標的「真實性」。
以上討論,只集中在「填料」這環節。填海工程還會大大摧毀白腹海鵰 (Haliaeetus leucogaster)、海筆、鮑氏雙足蜥 (Dibamus bogadeki)等珍貴生物的棲息地;基建工程將開發道路接通南大嶼,人流車流暴增勢必帶動其他發展,有違政府保育南大嶼的承諾;巨型人工島又如何應對氣候變化和海水上升的跨世紀威脅……
當本港過去多項大型基建設施均未能兌現推銷時估算的經濟效益;當本地有充足棕地及閒置土地可以更短時間解決房屋問題;當香港人的願景其實是環境可持續發展……還剩下什麼堅持「明日大嶼」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