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識」全接觸

你、我、牠的家 — 打造生態友善環境

2020年2月
作者:綠色力量
由枯枝斷木和竹枝在磚牆罅隙之間砌成的生物旅館
在城市空間設置「生物旅館」,由廢木和竹枝砌成大大小小的「房間」,給昆蟲、爬蟲和兩棲類動物暫居。

城市環境對很多小動物來說,尤如一片無邊的沙漠,更加是危機四伏。試想像一隻誤闖石屎森林的小蝴蝶,既找不到綠葉停靠休息,亦難找到花蜜充飢飽肚,又要面對街上快速行駛的汽車。除非幸運地飛進市區公園,否則難以生存。

近十年,新建大型私人屋苑園林綠化面積日增,政府亦大規模進行市區綠化工程,於各區開闢花圃,廣植樹木,美化環境之餘,無疑為小動物、小昆蟲於城市提供更多生存空間,但一個生態友善的城市環境卻不止步於此。

生物所需的不只是綠色的植物,而是一個多元化的自然環境。以泥壺蜂等獨居蜂為例,牠們是蜂類家族的一員,有別於群居性的蜜蜂,牠們總是形單隻影於花間採蜜,育雛時會築起小小的蜂窩,捕捉毛蟲餵養幼蟲,在市區公園不難發現牠們忙碌採蜜的身影。牠們看似是城市綠化的受惠者,但現實中牠們群落數量並未因此增加。反之,城市綠化管理太好,築巢所需的枯枝斷木總是快速地被清除乾淨,令牠們築巢日益困難。

「生態友善」概念簡單來說,就是從生物的角度出發,而人們需要的可能只是一些簡單的改變。例如在花圃內留下部分的枯枝斷木,既不影響環境整潔及衛生,但就可以讓獨居蜂利用來築巢。又例如燈光方面,調整晚上照射的方向,只集中照向路面,避免阻礙動物休息;加裝防眩光的燈罩,則可減低對飛蛾、螢火蟲等夜行性生物的危害,這些小改動均不會對人們構成照明或安全影響。此外,調整除草、修剪的頻率和位置,不再機械式設定修剪頻率,而是配合不同植物原有的花期,甚至是放手讓大自然自行打造最合適的環境。有研究指,在我們眼中雜草叢生的荒地,其生態多樣性往往比精心打理的花圃更為豐富。

在個人層面,我們亦可以為城市生態多樣性出一分力。善用家居空間,在窗台、露台、屋頂種植原生植物,亦要改變態度,讓對我們沒有威脅的小動物短暫停留,不撲殺,不驅趕。政府亦可選用一些對其他生物影響較小的滅蚊劑。

增加城市生態多樣性,一方面可建立平衡、穩定的城市生態系統,讓生物間互相制衡,例如蜻蜓、蝙蝠、家燕等可幫手控制害蟲數量,減少除蟲劑的使用。另一方面,將城市沙漠變成生態綠洲,除可造福本地生態,亦為遷徙動物如鳥類提供護蔭和食物。全球生態多樣性正在衰退,讓城市環境變得更生態友善,不失為減緩問題的其中一個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