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識」全接觸

非請勿進 大型野生動物闖鬧市!

原文刊於《綠田野》130期(2018年2月)
作者:綠色力量
一隻野豬在垃圾房門口尋找食物中
野豬會闖入垃圾房尋找食物

慈雲山一所小學被五十多隻猴子闖入、柴灣一個商場有野豬亂竄、梅窩有兒童遊樂場被十多頭牛佔領……這些發生於較早時間的野生動物「大鬧市區」事件,相信大家仍記憶猶新。野生動物本應在深山生活,城市人多車多,人為活動頻繁,除了因迷路,一般而言,野生動物亦不會隨意闖進市區。然而,數字顯示野生動物走入市區個案愈來愈,以野豬為例,滋擾或出沒報告由2013年294宗,升至2016年583宗。是什麼原因令愈來愈野生動物走進市區呢?

在動物而言,有沒有食物可能比郊野和市區的界線更為重要,特別是當野外食物短缺時。一些飛行動物,例如是蝙蝠,或是雀鳥如麻鷹、斑鳩等,經常會走進鬧市覓食,甚至以城市為家。但這些飛行動物體型較小,活動範圍多為空中及樹上,對人造成的滋擾有限。而在鬧市中見小鳥在樹上棲息,或是聽鳥兒的歌聲,一般人不但不會抗拒或害怕,更視之為賞心樂事。

一隻在天空中翱翔的麻鷹
麻鷹是其中一種非常適應城市環境的鳥類,但牠們的出現並不會為人們帶來任何問題。

相反,一些在陸地生活的較大型野生動物一旦誤闖市區,就會為人帶來滋擾,甚至造成恐慌。例如是蛇,一旦出現在市區,不是給打死,就是接獲報警求助後由「蛇王」捉走。雖然香港大部分的蛇均沒有毒性,但一般市民難以分辨,普遍都對牠們存有恐懼。又例如猴子,當牠們走進市區找尋食物,會翻倒垃圾箱,弄至垃圾四散,加上牠們行動敏捷,又有攻擊性,一旦出現於鬧市,容易讓人懼怕。還有野豬,可說是近年市區最常見的「不速之客」,由於體型大,當牠們闖入建築物或在街上亂闖,會對途人及交通安全帶來威脅。

大家都知道野生動物不會主動攻擊人類,就算在鬧市出現,只要不驚擾牠們,亦不會對人構成危險。然而,當牠們亂走亂竄,難免引起騷動,往往會擾攘一段時間。

市區是野生動物陷阱

動物走入市區可能只會為人們帶來短時間滋擾,但對動物而言,闖進市區的代價可能是死亡。當牠們在馬路上走動,會有車禍風險,牛隻被汽車撞死或撞傷而需人道毀滅,時有所聞。野豬撞進行人路欄杆,卡著頭部受傷也不是新鮮事。若動物走入建築物,室內複雜的通道結構往往令牠們難以離開,容易因受驚亂竄而受傷。

一隻在人類所遺下的垃圾中尋找食物的黃牛
人們遺下垃圾,為動物帶來多個問題,包括:誤吃垃圾、改變覓食習性、習慣人類食物、容易獲取食物而大量繁殖。
© Candy Yau

若動物是為了覓食而走進市區,就算獲取食物,對牠們來說亦未必是好事。人類經調味烹製的各種食物,很多並不適合動物進食。動物亦有機會誤食垃圾,例如是食物包裝、膠袋等,最終有損健康。若動物習以為常,長期從人類生活環境中穩定地獲得食物,會改變覓食習慣,更可能引致種群數目上升,對動物本身及野外生態亦不是一件好事。

動物闖入民居的情況,在世界各地均有發生。例如加拿大多倫多就時有浣熊(Procyonlotor)走進市區,引起當地居民不滿。當地居市習慣將家居垃圾放在屋外的收集箱,再由清潔工人收集處理,浣熊便會在晚上翻倒垃圾收集箱找尋食物。當地浣熊在市區的數量,甚至較在郊野的為多。後來當局改善了垃圾收集箱的設計,令浣熊難以翻倒垃圾,不能取食,大大減低牠們走近民居的誘因。

一隻在垃圾收集箱找尋食物的浣熊
加拿大的浣熊樣子惹人憐愛,
但出現於民居卻帶來滋擾。
Photo from Pixabay

除了浣熊,多倫多民居還受到郊狼、狼、狐狸、鹿,麋鹿和駝鹿等動物滋擾。居民於是改善欄柵的設計,或栽種樹木作為阻隔,防止野生動物走進民居花園覓食。又會以稻草人、閃光、嘈音,以至噴灑驅蟲劑來驅趕動物,這些方法在驅趕動物之餘,並不會直接傷害動物。

控制大型動物數量

相比外國,香港闖入市區的動物數量遠未至泛濫的地步。不過當局也有採取相應措施,包括是獵殺,例如在1970年代成立的兩支民間野豬狩獵隊,持有由警方發出的槍牌和漁農自然護理署發出的狩獵牌,並應漁農自然護理署要求而出動,射殺滋擾市民的野豬。又例如漁農自然護理署於2011年成立牛隻管理隊,推行「捕捉、絕育、搬遷」計劃,主要在大嶼山及西貢,把已捕捉的流浪牛遷移至同區較偏遠的地方,在此之前會先為牠們進行絕育,以減低牛隻對附近居民的滋擾。

一隻在馬路旁邊草地吃草的黃牛
黃牛經常出現於公路,對牛隻本身及駕駛者亦會構成危險

然而,隨著社會愛護動物意識日高,動物權益愈受重視,加上民間不少關注野生動物及流浪動物的組織相繼成立,例如香港野豬關注組、大嶼山愛護水牛協會、香港流浪牛之家等等,市民都希望善待動物,獵殺和捕捉的手法已不合事宜。

人類餵飼影響大

由於香港有大約四分三的土地是郊野地方,且與市區毗鄰,要防止野生動物闖入市區,當局便從控制郊野動物數量入手,減低牠們因繁殖過盛,食物不足而走到市區覓食的機會。漁農自然護理署2002年開始為野生猴群進行避孕及絕育,去年亦開始試驗為雄性野豬注射避孕藥物,減低其繁殖率。

人們餵飼亦是野生動物得以大量繁殖的原因,同時會改變野生動物的覓食習性,變得更習慣人類食物,亦變得不怕人,增加牠們走入市區的機會。針對此問題,當局早年已立法禁止餵食猴子。

一個需腳踏開關才能打開的郊野垃圾箱
垃圾箱須腳踏開啟,可阻止動物翻開垃找尋食物。
© Henry Lui

此外,在郊野放置的部分垃圾箱,除了加建圍欄,亦改變了設計,須腳踏開關才能打開,同樣能有效減低猴子和野豬搜尋垃圾箱內的食物。當局並於去年年底移除所有行山徑的圾垃箱,加上近年愈來愈多人了解「自己垃圾自己帶走」的重要,郊野垃圾減少,可進一步減少野生動物撿吃人類剩食。

郊遊時帶走自己垃圾非常重要
© Henry Lui

漁農自然護理署亦探討在公共道路上設置「牛路坑」的可行性。牛路坑是外國常用的一種設於路面的阻牛裝置,地上有疏坑洞令牛難以走過,但車輛仍可通行。若果未來能夠於流浪牛問題最嚴重的大嶼山和西貢設置,有望紓緩牛車爭路情況。

群坐在地上互相依偎的猴子

改變人們行為和習慣

以最常闖進市區的三種大型動物為例,包括牛、猴子和野豬,牠們之所以在香港,以至於市區出現,都和人類有關。牛並非香港原生動物,現時兩種流浪牛物種分別是黃牛(Bos taurus)和水牛(Bubalusbubalus),都是數十年前由農民引入,棄養耕牛的後代。至於猴子,據說1910年政府興建九龍水塘時,為怕有毒植物馬錢(Strychnos spp.)的果實掉進水塘令食水帶毒性,於是便引入愛吃馬錢的猴子。牠們後來十分適應本地環境,加上人們餵飼,得以迅速繁衍。野豬(Sus scrofa)則是本地原生物種,但根據漁農自然護理署估計,近年市區出沒個案上升,亦可能與有人餵飼有關。

為猴子進行避孕和絕育
為猴子避孕或絕育能有效控制其族群數目

其實,市區環境並不適合大型野生動物生活,要大型哺乳類動物留在野外,避免牠們走到市區,便要減低市區對牠們的誘惑,即人們先要改變一些行為和習慣。首先是禁絕餵飼,猴子、野豬和牛隻均可以在野外覓食維生,餵飼牠們根本沒有需要,更是不應該。其次是帶走垃圾,市民在郊野地方露營、燒烤、野餐時,要妥善處理產生的廚餘和垃圾,即使有多不方便,亦要帶走所有垃圾至市區才丟棄,不可棄置在郊野的垃圾箱。

香港的郊野與市區只是咫尺之隔,零星的動物誤闖市區仍會發生。遇上此情況,市民不必驚慌或有過大反應,這樣只會嚇怕動物,牠們受驚後四處亂竄,反容易造成危險。只要我們都盡力減低動物走進市區的意慾,讓野生動物保持在野外生活的本性,留在野外健康地生活和繁衍,我們便能與動物鄰居和諧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