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能夠治病,使人回復健康,但它同時是現時最難處理的污染物之一。醫院產生的剩餘藥物及醫療廢料會送往化學廢物處理中心處理,但家居藥物一般只會直接丟棄。相比醫院,家居藥物每次棄置的數量不多,但以人口計算,總棄置量仍相當可觀,更重要是丟棄的藥物可能會進入環境和生態系統。
家居藥物一般會與其他廢物一同送往堆填區,或是被丟到馬桶沖走,但現時的廢物及污水處理設施並不能有效分解或分離藥物,殘餘藥物有機會溶入水中,經堆填區或污水處理廠排出河溪或海洋。這些廢棄藥物中的激素有可能影響野生動物的生殖系統,抗生素則有可能加強細菌的抗藥性,導致超級病菌的產生。
香港早於2007年已有研究維港海水的抗生素含量,當時顯示大部分的抗生素濃度屬低水平,僅脫水紅黴素(ERY-H2O)的濃度較高,由於當時社會對抗生素的影響尚未清楚,所以缺乏深入研究。至2013年美國一項研究顯示,當地一條河流因受含抗生素藥物的污染,導致河流的細菌產生了抗藥性,世界各地對殘餘抗生素愈見關注。香港去年一項研究指出,在二十三個河溪取樣地點中,約兩成地點的抗生素氧氟沙星(Ofloxacin)濃度,已構成中等程度的環境風險。
目前世界不少地方已開始回收剩餘藥物,例如美國有社區藥物回收及捐贈計劃,台灣各縣市亦設有多個回收藥物點,台北市政府更將藥物回收點標記在谷歌地圖上,鼓勵民眾回收。在香港,2014年香港藥劑專科學院亦曾試行藥物回收,但成效不彰,計劃只推行了短短四個月。時至今天,香港市民對剩餘藥物造成的環境影響認識仍然不足,加上欠缺回收渠道,剩餘藥物污染問題仍有待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