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時常聽到世界各地發生山林大火,究竟什麼緣故令大規模山火變得頻繁?山火可以是自然現象,尤其在乾燥的溫帶森林,當中的一些松樹品種,甚至要靠山火來繁殖後代,例如生長在美國的砂地松 (Pinus clausa) 要經過山火洗禮後,松果才會爆開並釋出種子。然而,近來備受關注的亞馬遜熱帶雨林大火,或是香港發生的山火,卻大部分均是人為所致。
亞馬遜雨林六成森林面積位於巴西境內。由2019年至今,當地的亞馬遜雨林已發生破紀錄的逾7萬宗火災,比去年同期暴增八成,有說是由於全球氣溫上升,氣候變化使潮濕的雨林變得比尋常乾旱,引致山火。然而,更多證據指向年初上任的總統博爾索納羅(Jair Bolsonaro),由於主張開發雨林,縱容農民以焚燒樹林方式,短時間開墾大面積土地以飼養牛隻及生產飼料,以致火頭處處,大火一發不可收拾。
英國牛津大學生態系統科學教授馬利(Yadvinder Malhi)指2016年亞馬遜雨林曾因乾旱導致多處起火,但那一年是「旱災年」,降雨少。相反,2019年雨水充沛,並不乾旱。因此,火災更可能是人為造成。
山火的影響不僅局限於火場,也可以牽連周邊地區。亞馬遜熱帶雨林大火釋出大量懸浮粒子,籠罩2,700公里以外的聖保羅市,令白天變「黑夜」,甚至下起「黑雨」。有科學家警告,亞馬遜熱帶雨林大火可能引發氣候危機,改變世界的降雨模式。森林是地球重要的碳庫,樹木和土壤均能吸收和儲存二氧化碳。大火不但令樹木大減,減少樹木進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更重要是釋放原本儲存在樹木和土壤的二氧化碳,令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大增,加劇全球暖化。而全球暖化又令森林更易受大火威脅,最終造成惡性循環。
至於香港,位處亞熱帶,氣候潮濕多雨,加上沒有易於自燃的植物品種,可以說山火百分百是人為所致。香港每年都有近千宗山火報告,主要是遊人郊遊時意外遺下火種,或是掃墓時燒除雜草及燃燒冥鏹所引起。山火除了令大面積的景觀和動物棲息地受到破壞,亦造成空氣污染。此外,燃燒後裸露的土壤容易被侵蝕,造成水土流失,形成「劣地」,亦會淤塞水塘,縮短水塘壽命。政府雖然會在被焚毀的郊野地區重新植樹,但一點星火便可使多年植林成果化為烏有。要保護山林,植樹只是其中一小環節,長遠的計策是小心防止山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