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識」全接觸

衛生和環保不能兩者兼得?

2020年12月
作者:綠色力量
一堆以塑膠所製成的一次性醫護口罩
醫護口罩帶來大量塑膠垃圾問題
Photo from Pixabay

受到新冠肺炎(COVID-19)的影響,口罩有可能是2020年全球最暢銷商品之一。即棄醫護口罩無疑保障了數以億計人的健康,卻同時帶來大量塑膠垃圾。要衛生安全,是否就要犧牲環境?

口罩、衛生巾、紙尿褲等衛生用品,因為會沾上人體分泌物,清洗處理都比較困難,所以這些產品大部分都是「即棄」,而這些產品的主要成份是塑膠,故難以分解,廢物處理過程中亦容易釋出微塑膠,因此成為全球各地都非常頭痛的垃圾問題,當中尤以近月大量產生的醫護口罩為甚。

為了減少醫護口罩使用量,坊間有人嘗試用紫外光、蒸氣等方式將口罩「消毒重用」,但不少專家都表示這些做法有機會破壞口罩內部結構,或是消毒效果並不理想,所以都不建議市民嘗試。另一方面,世界各地都有公司嘗試回收口罩,例如法國有公司會將口罩打碎成顆粒再進行消毒,然後重新再造成其他塑膠用品。其實醫護口罩成份簡單,沾上的分泌物亦不多,所以再造技術相對其他衛生用品容易,只是過往棄置量少,並沒有對環境構成嚴重影響,所以各地都缺乏相關回收處理設施,以致一時未能解決現時全球大量棄置口罩問題。

一條以塑膠所製成的紙尿褲
紙尿褲全球耗用量驚人
Photo from Pixabay

相反,紙尿褲含有排泄物,成分亦非常複雜,回收的難度極高,卻由於使用量大,世界各地一直都有研究更環保的產品或處理方法。現時美國有紙尿褲使用可分解材料製成,使用後可以用於堆肥。日本亦有將用過的紙尿褲回收再造成建材,當地最大紙尿褲生產商之一今年更在東京都內試行回收,並計劃於兩年後將回收再造的紙尿褲上市。由此可見,即棄衛生產品亦可以有較環保的處理方法。

其實要回收再造衛生用品,技術層面並非最大問題。如何確保回收物的數量和質量,以及民眾對回收及再造產品的接受程度,才是問題癥結所在。因此,現時回收衛生用品的公司多是直接向醫院、老人院等大型機構進行回收,而香港距離回收衛生用品更是漫漫長路。

如果市民希望選擇更環保的衛生用品,現時有布口罩套,可以放入醫護口罩以延長其使用壽命,亦有可重用的尿布,以代替紙尿褲,以及布衛生巾和月亮杯,以代替即棄女性衛生用品。當然,大家必須使用和清潔得宜,才可在環保的同時達致衛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