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不足一直是香港多年來面對的老問題。近年,香港政府積極研究發展岩洞,更花費四年時間研究和編寫《岩洞總綱圖》,羅列出全港48個具發展潛力的岩洞區,建議將一些不受社區歡迎的設施或低人流量的休閒設備遷入洞中,以釋放原有土地作其他用途。
岩洞發展是在堅固的岩層中挖掘以開拓空間。早於80年代,香港已有挖掘岩洞作地鐵車站的先例。其後,亦陸續有污水處理廠、廢物轉運站、配水庫和爆炸品倉庫建於岩洞內。
《岩洞總綱圖》列出的岩洞大部分位處山體中,而山體又多屬郊野公園範圍。岩洞設施在興建和運作期間,或會對郊野公園帶來嚴重影響,此問題不能輕視。因此,岩洞的出入口必須置於郊野公園範圍外,一方面可避免於郊野公園興建新道路,另方面可減少進出車輛對郊野公園的影響。此外,亦應做好對附近地下水文、水土流失和生態的影響評估,以及研究重用挖掘產生的沙石,減少因工程產生龐大廢料而引致的浪費或其他環境問題。
岩洞設計亦應注入更多環保意念,例如製造天然對流和引入天然光,有效減少使用機動通風系統和照明系統的能源消耗。又例如設立水循環系統,減少淨水、污水的輸送需求。
發展必然會帶來環境問題,這點無庸置疑。況且與填海和發展郊野公園等土地發展方案相比,岩洞發展的爭議無疑較少。然而,當香港的陸地、海洋,甚至地底都給盡情開發,屆時還可以拿甚麼來滿足我們對發展的無窮慾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