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民以食為天」之說,現代人更加會關注食物安全和對健康的影響,至於食物生產過程是否環保,會不會是大家選購食物時的考慮因素?
「有機認證」是最為人熟悉的食物標籤,在疏果以至肉類上也會找到,代表了食品在生產或種植及飼養過程中,不施加化學肥料、殺蟲劑、類固醇、抗生素等,以減少對環境和人體健康的負面影響。這些認證由一個獨立的第三方機構發出,以劃一的標準,鑑定食品是否合符該認證的要求。由於不同國家、不同機構均有各自的認證標準,市面上的有機標籤林林總總,消費者需要多留意和查證,才能判別不同標籤背後代表了什麼。此外,值得留意是市面上有不少食品寫上「天然」、「無害」、「無化學加工」等字眼,這些均字眼背後並無一套客觀準則,消費者需小心選擇。
至於針對漁業則有由海洋管理委員會發出的「MSC生態標籤」。海洋管理委員會要求漁船以可持續的方式捕魚,如限制每次漁獲的數量,確保留下足夠的魚類維持海洋生態平衡。又會限制漁具,如漁網的大小,以減少誤捕。標籤還會將整個生產線至最後銷售全部環節包括在內,一些採用合資格海鮮供應商的加工廠、餐廳,亦同樣獲「MSC生態標籤」,讓消費者在每一個層面均能有更環保的選擇。
今時今日,識飲識食不再是吃得好、吃得豪,而是吃得「環保」。作為消費者,「消費」是我們改變生產商的最大力量,多了解不同標籤的含意,只挑選對環境最好的食品,以消費者之力將罔顧環境的食品淘汰於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