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識」全接觸

社區資源循環新典範 瑞典全球首座舊物商場

2019年6月
作者:綠色力量
在「綠.續小店」的貨品層架上堆滿了各種二手日用品
「綠在元朗」內的「綠.續小店」

當物件舊了或不再合用時,你會如何處理?最能夠體驗「資源循環」的方法,當然是將物件放上舊物交換平台或市集,為「它」尋找合適的新主人。亦可按不同慈善團體的需要及要求,將物件捐贈。不過,當舊物有損壞,那管只是一點點的破損,唯一出路可能只有垃圾站了。

瑞典就有全球首座專賣舊物的大型商場,將回收、分類、復修、再生一體化。在人來人往的商場背後,是一間回收物處理中心。回收中心會接收幾乎所有由市民帶來的舊物,不論完好與否,再根據物品的類型,以無償方式分派給商場內的不同店舖,店舖的角色就是為每一舊物尋找新主人。例如一隻完好的舊碗,翻新後會分派給家品店出售;如果是一隻不能修復的破碗,就可能分派給花店作為小花盆。

由於商場內店鋪種類包羅萬有,因此背後的回收中心無論接收任何類型舊物,亦可在商場找到店鋪出售,市民於是可送來任何種類舊物,省卻為舊物尋出路的功夫,且不論破損程度,商場內亦有不同類型的工匠,能夠將它們修復或變成其他原材料。這種將回收資源和人力資源集中的做法,值得香港借鏡。

大量舊傢俬被棄置在街上
被棄置的舊家俱

近年,政府大力提倡「惜物減廢」,開展「綠在區區」項目,陸續於全港十八區設置社區環保站,除了舉辦環保教育活動,主要扮演收集和轉運回收物的角色,回收多種常規回收物,例如舊電器、玻璃樽、充電池、廢膠等,亦會定期舉辦二手市集,讓市民交換可用舊物。可惜對於不可循環再造或已損壞的有用資源,卻是無能為力。

其實,社會上有很多精於修復、改造舊物的人力資源,但卻缺乏將這些人力資源集中起來的平台,政府不妨借鏡以上瑞典的例子,透過「綠在區區」作為社區樞紐,發掘、集中這些人力資源,修復和改造不可循環再造、損壞的有用資源,將資源於社區內循環不息,長遠更有利推廣「惜物減廢」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