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識」全接觸

氣候變化大會落幕 香港有跟上嗎?

原文刊於星島《綠色論壇》(2021年11月26日)
作者:綠色力量
被陽光照射的太陽能發電板
Photo from Pixabay

踏入盛夏,隨便在網絡搜尋器輸入「破紀錄高溫」,已發現不同地方在過去一段短時內均已創下歷史新高:南極錄得逾18℃、北歐國家錄得逾30℃、加拿大錄得近50℃……全球暖化愈趨嚴峻,人類是否正在慢性自殺?

為應對全球暖化,中國去年提出於2030年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香港目標就更進取,將碳中和的死線定在2050年。目標進取固然值得表揚,但如何達標,以及是否達標才是關鍵。港府於2017年推出《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30+》,訂立中期減排方向,於2030年減少65-75%碳排放。綜觀藍圖內的目標細項,以至近年港府推行的減排措施,恐怕要多加努力,才有望合格,還不要說達標。

本港減排大計的最大盲點,是忽視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政府將重心放在天然氣發電,期望代替燃煤發電,以減少化石燃料發電過程所產生的碳排放。隨著新的燃氣發電機組於2020年投產,本港的天然氣發電亦增至50%。看似成績超卓,但其實天然氣只是「較潔淨」的能源,燃燒時雖較燃煤少50%碳排放,但仍會產生溫室氣體。加上天然氣透過壓裂的方式抽取,過程中釋出大量甲烷,其溫室氣體強度更是二氧化碳的25倍,過程中亦耗用大量水資源,當中使用的化學物更可能污染珍貴的地下水源。即是說,天然氣同樣會加劇全球暖化,只不過最大的影響是在香港境外發生。

政府亦力推電動車,訂立普及路線圖。淘汰燃油車雖然是減排政策的重要一步,但單單是汽車的能源轉型,而發電的能源仍是化石燃料,又怎樣達至碳中和?

另一邊廂,港府推動可再生能源的功夫,則少得可憐。目前本地可再生能源佔比少於1%,而政府訂立的目標為3-4%,與「2050碳中和」這目標放在一起,猶如黑色幽默。官方文件花了很長的篇幅,為訂立這微小的目標護航:技術欠成熟、成本高昂、缺乏土地等。這些原因市民已聽了許多年,難題是否多年來亦不能克服?

在各種可再生能源中,以太陽能技術最為成熟。過往的太陽能技術,一般的發電效率為15-18%,即每接收100單位來自太陽的能量,有15-18個單位可轉化成電能。現時政府最大的太陽能發電場是小蠔灣污水處理廠,於2016年投入運作,當中所使用的太陽能發電板,效能為15.8%。不過在2020年4月,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Laboratory)已研發出效率達47%的太陽能板,創下目前最高發電效率的紀錄,足足是香港目前使用的三倍。

同樣隨科技的進步,可再生能源的成本亦大幅下降。跟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的數字,太陽能發電的成本在過去十年間大幅下跌了82%,每度電價格為港幣$0.31,較燃煤(最便宜的化石燃料)低20%,亦較核電便宜30%。發展可再生能源受技術不足與成本過高限制的說法,在科研推進下,恐怕已站不住腳。

進一步看,香港又是否有足夠空間發展太陽能?按立法會秘書處的資料,本港於2019年有391公頃空置政府土地;4,200公頃則是政府、機構、社區設施及公營房屋用地。團體「日出社區」曾提出,由政府釋出五成空置可發展土地面積、兩成的總天台面積,再配合三成總水塘面積,安裝排太陽能板,所產生的電量,足以應付本地約21%需求。或者有人會認為相關建議「進取」,實際運作亦有不少細節需要考慮,但在氣候問題面前,我們其實沒有太多「保守」的空間,更何況當局定下的2050碳中和目標本身已夠進取。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指出,假如全球溫度上升超過1.5℃,氣候變化將不能逆轉。2050年,也許是人類歷史上真正的「死」線。黃錦星局長早前接受傳媒訪問時稱,會於今年第三季提出具體實現碳中和的行動細節。我們拭目以待,期望政府推出針對零碳排的實際行動,而非動聽的口號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