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人類排放溫室氣體造成的全球暖化,帶動氣候變化,已成為全人類要面對的巨大環境問題。今年五月,香港特區政府環境局推出「香港都市節能藍圖」,希望透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減少温室氣體排放量。應對氣候變化,除了從源頭入手減少排放,如何解決未來由此帶來的種種問題亦是當務之急。氣候變化下的香港,降雨模式將出現重要改變,預計下世紀降雨日數會大幅減少,但大暴雨卻將更頻密發生,要應對如此極端的天氣,香港準備好了沒有?
香港天文台氣候數據顯示,過去六十多年間年總雨量每十年上升38毫米,與此同時,每年的大雨日數,即一小時雨量超過30毫米的日子,平均每十年輕微上升0.3日。展望將來,香港天文台預料本港雨量將持續上升,本港年雨量在廿一世紀後期會較廿世紀後期,平均上升約180毫米。但另方面,預料本港每年平均降雨日數會大幅減少,由現時的104日減至77日。將來每日降雨5毫米或以下的日數亦會減少,相反70毫米或以上的降雨日數則會增多。此外,將來降雨達300毫米的日子,亦會由現時每九年一遇,改變至每四年一遇。種種預測均說明一點,將來降雨會更集中地在較短時間落下,雨勢將大大增強,暴雨將更頻密發生。
目前香港食水有七成多來自東江水,其餘是靠本地水塘蓄水。無論是東江水源或香港境內水塘,都是靠降雨,相比一些靠高地冰川或積雪融化而獲得食水的地方,降雨模式改變對香港食水供應影響尤為重要。大量降雨短時間落下,容易令東江集水區和香港境內水塘溢滿,食水只會白白流走。而且,降雨日子集中代表降雨頻率減少,東江集水區和香港境內水塘能夠收集食水的機會也會減少。
旱年將增加出現
香港的降雨非常依賴大型天氣系統,五月至九月是雨季。在春夏交替時冷暖氣團相遇的梅雨天氣會為香港於五、六月平均帶來700多毫米雨量,佔全年雨量約三分之一;颱風則為香港於七至九月平均帶來約1,000多毫米雨量,佔全年雨量近一半。台灣氣象學家最近發現,受全球暖化影響,北方向南吹的冷空氣團減弱,東南亞的梅雨雨帶的位置在過去三十年,由原本的北緯20至30度(即海南島北面至長江河口)北移至北緯30度以北。香港位處北緯22.3度,梅雨雨帶北移將可能令香港五、六月的降雨大幅減少。颱風方面,過往五十年間進入香港五百公里範圍的熱帶氣旋數目有明顯下降趨勢,將來由颱風為香港帶來的雨量亦可能隨之而減少。如此一來,進一步說明香港的降雨模式未來很大可能出現重要變化。
可能有人認為,就算香港降雨出現任何變化,亦可以調節東江水供港水量來解決問題。可是,東江與香港相距不遠,若果香港出現旱情,東江亦不能幸免,流量也很大機會減少,加上國內城市對水資源需求上升,目前東江沿岸不少城市食水供應亦見緊張,香港有必要自行想辦法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供水危機。
收集雨水新挑戰
香港天文台亦預計,極端多雨年份未來將更頻繁出現。極端多雨年份是指年雨量多於3,000毫米,而現時本港的平均年雨量是2,300多毫米。過往一世紀,極端多雨年份出現了3年,未來一世紀將增加至約12年。雖然降雨模式改變可能減少食水收集,但預計洪水暴發的規模和頻率卻可能增加。
香港有數以百計的大小河溪,現時很多住宅、商鋪等都非常接近河溪水道,以當局一貫應對洪水的做法,會將天然河溪全然渠道化,將河溪水道挖得更深更闊,以便更快將洪水排出大海。然而,這是本沒倒置的做法,因為天然河道和植被消失,土地滲水能力大減,泛濫情況只會更嚴重。而且,將河溪水道挖得更闊,由於大面積的渠道土地使用率極低,在全年大部分沒有暴雨的日子,便顯得有點浪費土地。再者,將市區雨水排出大海而不是想辦法加以收集,絕不是好的水資源管理方法,在未來降雨日數減少的情況下,只會加劇香港缺水危機。
我們不能控制暴雨發生的頻率和雨量,但雨落在城市,卻是有辦法減緩水勢的。現時,巿區的雨水渠系統會將雨水引入附近河道,換言之,在暴雨下,河道會瞬即接收大量雨水,容易令河道水位暴漲而泛濫,影響河道附近居民。相反,如果市區能保留一定比例的土壤,一來可提升市區土地滲水能力,二來大面積植被可減緩雨水(地面逕流)水勢,紓緩洪水壓力。所謂保留市區土壤,可以是不鋪上混凝土的大型公園、大面積草地、綠化地帶、球場等,而這些設施在沒有暴雨的日子,更可為市民作消閒休憩之用,一舉兩得。
如果是在一些已發展的地方,或是不可能加設大型公園、草地等的地區,當局需將洪水疏導至遠離附近有民居的河道,例如興建排水繞道或雨水排放隧道,將雨水引流。渠務署為紓緩荔枝角、長沙灣及深水埗一帶市區暴雨時水浸的問題,實施「荔枝角雨水轉運計劃」,以隧道形式引流雨水出維多利亞港,這樣可減低當區水浸機會,而不用在這些人口稠密地區進行雨水渠改善工程。不過,這只能針對水浸問題,將雨水排出維多利亞港,等同白白浪費食水。
當局在「荔枝角雨水轉運計劃」進行期間,亦同時實施「水塘間轉運隧道計劃」,興建一條長2.8公里的隧道,把九龍副水塘四分之三的溢流轉運至下城門水塘,另外四分之一的溢流則利用「荔枝角雨水轉運計劃」的雨水隧道排放至維港。九龍副水塘由於容量較小,過往雨季常出現溢滿,流出的水亦會加重現有排水系統的負荷。「水塘間轉運隧道計劃」落實後,除可收集原本溢滿的雨水,亦間接紓緩市區水浸問題,更能針對未來香港降雨模式的改變。
可是,目前只有一項「水塘間轉運隧道計劃」,規模亦不大,現時落在市區的雨水,絕大部分只會排出大海。未來新發展地區或大型填海區,如新界東北發展、西九龍填海區,當局有必要研究將這些新發展區的雨水收集作食水用途。由於這些新發展區佔地不小,雨水收集設施更加要從規劃入手,未雨綢繆。
收集雨水新挑戰
水務署擬在將軍澳興建海水化淡廠,但設施成本高,而且耗用大量能源,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加劇氣候改變,造成惡性循環,所以海水化淡縱然有其重要性,但只能作應急之用。此外,我們日常的污水,經過一連串處理及消毒除菌程序,水已變得清潔,即所謂「再造水」,現時絕大部分會排出大海,當局應進一步推廣和善用再造水,擴大其使用範圍如沖廁、洗街等。除此之外,亦要在節約用水方便多下點功夫,香港人對食水危機意識薄弱,一方面以為東江水可以無限量供應,另一方面水費偏低,容易造成濫用和浪費,水務署近年推行的「全面水資源管理研究」,無疑是踏出應了正確的一步。至於為人垢病已久的食水管老化和爆裂而做成的滲漏問題,當局亦應盡快解決。
氣候變化的潛在影響是很廣泛和深遠的,我們必須要居安思危,及早準備,尤其一些牽涉到基建的改動或建立,不可能即時實行,往往需要長遠的安排和規劃。食水是我們賴以維生的最基本資源之一,既然預知降雨模式會改變,現在就是工作的時候。在《香港應對氣候變化策略及行動綱領》公眾諮詢後,我們期望是當局的實質工作建議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