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識」全接觸

公民科學 — 科研、保育、市民 齊得益

原文刊於《綠田野》127期(2017年8月)
作者:綠色力量
一群黑翅長腳鷸站在河道中
一百年前的鳥類調查,為日後公民科學活動奠下了基礎。
© Henry Lui

「公民科學」是一種以協同合作方式進行的科學活動,由科學家規劃,普羅大眾共同參與。研究與知識的成果和經驗,從此不再單單掌握在專家學者手上,公眾也可一同參與及分享,這是公民科學的最大特色之一。公民科學近年在本地愈見普及,尤其環保團體紛紛組織公民科學家隊伍,進行生態調查。若社會能把握時機,廣泛推動公民科學,將可締造科學研究、環境保育、公民教育的「多贏」局面。

公民科學可以算得上有過百年歷史。1900年舉辦的「聖誕節鳥類調查」,可說是公民科學的雛型,當年一班北美的鳥類學家希望以觀察取代當時盛行的捕獵行為,於是發起了鳥類調查活動,由最初的二十七位鳥友參與,時至今日,每年參與義工數以萬計。當中由參加者收集的長期鳥類數據,一直是世界鳥類保育的重要資料。

公民科學活動可以是生物數量調查、水質監測,又或是收集天氣數據、追蹤入侵物種等等,各適其適。現時歐美國家的公民科學活動已十分普及,更成立了公民科學協會,去年開始每年更有「公民科學日」,全力普及公民科學活動。

樹幹上的地衣
地衣的生長可反映空氣質素,動員市民收集地衣生長數據,既有趣亦可分析各區空氣污染狀況。
© Henry Lui

在香港,公民科學活動可追溯至1950年代,當時香港觀鳥會收集由觀鳥者自願提供的鳥類報告,這些報告可說是早期香港鳥類數據的重要資料之一。雖然當時不是有系統的組織市民參與鳥類調查,但亦可說已具現時公民科學活動的雛型。此外,香港中文大學生物學系於1970年代舉辦的「空氣污染與地衣生長關係」調查,共有六十多間學校過千位學生參與,學生的調查成果最後結集成香港空氣污染狀況報告,這可說是香港公民科學活動的開始。

保護塱原運動

公民科學活動對各方都有好處,主辦機構的科學家或學者可從中獲得大量人力資源,對於一些需要同時在廣泛地區進行的調查研究尤為重要。於市民而言,成為公民科學活動參與者,最直接得益是增進知識,過程中亦同時加強對身邊環境的了解,藉此增加對社區的歸屬感,亦有助提升公民意識。

塱原的地質面貌
當年塱原沒有被落馬洲支線工程破壞,觀鳥者提供的保育數據功不可沒。
© Henry Lui

於環境而言,由於不少公民科學活動都與環境監測有關,其對環境保育尤其重要,香港過去亦有不少相關例子。當中較突出的例子有2000年的保護塱原運動,最終的鐵路走線由原先的貫穿塱原方案改為以隧道形式通過塱原地底,當時能夠確認塱原的生態價值,就是靠多年來業餘觀鳥者的鳥類報告。又例如綠色力量在2008年成立的「蝴蝶普查員」,持續監察及收集蝴蝶數據,多年來均有不少重要發現,例如於2013年及2015年在沙頭角分別發現小嬈灰蝶(Arhopala paramuta)和朴喙蝶(Libythea celtis),前者已絕跡香港三十二年;後者更是香港首次發現。蝴蝶普查員亦曾揭發並阻止破壞環境的發展,例如曾揭發大埔元墩下和打鐵屻的生態破壞事件。

一隻停留在枯葉面的朴喙蝶
朴喙蝶於2015年首次於香港記錄,正是市民在進行公民科學活動期間發現。
© Hui Chun Tung

在沙灘上找到的一堆膠粒
2012年膠粒污染事件,成為日後動員市民追尋海洋垃圾源頭的契機。

加強市民參與程度

公民科學活動要成功推行,首要是吸引市民參與,為活動於題材或內容上增添時事性,是方法之一。香港在2012年曾因颱風導致滿載膠粒的貨櫃被吹落海,多達六十億粒膠粒散落海洋,成為當時廣受關注的社會事件。之後有六個團體在2014年發起了「育養海岸」計劃,動員市民收集海洋垃圾及生態數據,追尋海洋垃圾源頭。經過了之前的膠粒污染事件,市民參與相關活動的意欲大大增加。

一隻停留在路面上的樹麻雀
© Henry Lui

現時本地的公民科學活動多以監察環境和野生生物為主,由於環境和市民生活關係密切,大眾對相關議題的活動投入感較大,亦能持續參與。生物調查的對象如果是可愛或有趣的物種,就更容易吸引市民參與。例如有團體去年開始推行《全港麻雀普查日》,由於樹麻雀(Passer montanus)活潑可愛,又廣泛分布,易於觀察,相關活動亦易受市民歡迎。

一隻正在啜食白花鬼針草花蜜的紅鋸蛺蝶
麻雀和蝴蝶,一可愛一美麗,以牠們作為公民科學活動的生物調查對象,易於吸引市民參與。

結合各方所長

由於公民科學活動不是純粹的科研活動或搜集數據工作,主辦機構需花不少人力和資源,照顧和跟進參加者的需要,活動過程亦可說是教育大眾的一部分,是一貫本地非政府組織的強項,所以現時本地的公民科學活動亦主要由環保團體舉辦。政府方面,漁農護理署也有舉辦香港珊瑚礁普查,不過由於參加者需懂潛水,門檻頗高,不是一般市民可參與。

一班市民正參與由非政府組織推行的公民科學活動
統籌公民科學活動是一貫本地非政府組織的強項。

現時,政府及大專多專注於純粹的科研活動或搜集數據工作。不過,政府及大專擁有較多專家學者,政府更有執行保育政策的權力,公民科學活動收集的數據,對政府及大專其實有很大的價值,若政府及大專能夥拍非政府組織推行公民科學活動,既能善用非政府組織的社區動員能力,再結合政府及大專的專才,以及政府的執行權力,效果將會是相得益彰。

釐清彼此期望

社會愈來愈重視科技發展,創新科技將會是未來經濟的重要支柱。科技發展需要推動STEM教育,即科學、技術、工程與數學,公民科學活動正好是有關方面的體現,為社會培訓這方面的人才。

現時,本地公民科學活動才剛剛起步,活動仍多屬短期性質。隨著市民普遍學歷提高,社會的公民意識日漸高漲,加上通訊及運算科技提升,公民科學活動已具備廣泛普及的基礎。

長遠來說,政府、學術機構和非政府組織若能抓住契機,建立穩定的公民科學家團隊,為社區環境、生態等作長期的監察調查,這些長期且公開透明的數據記錄,相信能成為重要的資源,支持日後的科學研究,也讓市民和決策者更了解我們身處的環境,共同支持和制定適切的政策和措施。透過公民科學活動的互動,市民更能了解政府的能力和限制,政府亦認識市民的期望和需要,大家共同構建更理想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