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剛推出《香港氣候藍圖2050》,減排目標較上一份藍圖清晰進取,表明要於2050年前達至碳中和,這是我們樂見的。
對上一次發表氣候藍圖,是2017年的《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30+》,當時的中期目標是以2005年為基線,降低總排放量26%至36%。新一份藍圖的「回顧成果」部分,指本港的人均碳排放已由2014年的6.2噸減至2020年估算的4.5噸,減少近三成,與目標相當接近。但只要細心留意當中選取作比較的年份及數字,便會發現其實只是「數字遊戲」。
首先,藍圖採用了2014年的人均碳排放作比較基線,該年數字原來是自2005年來最高的一年。其次,目前已公開的本地碳排放數據只去到2019年,藍圖採用作比較成果的2020年數據只是估算量,目前未能驗証。所以,較合理的比較應以2005年為基線,並比較最近期的實際公開數據,即比較2005年及2019年的本地碳排放量,十四年間實際只由41,300千公噸減少至40,100千公噸,減幅只有2.9%。
新一份藍圖提出中期目標,碳排放總量(與2005年水平比較)於2035年前減半。我們又如何從目前的2.9%減至目標的50%?
可再生能源只能靠等?
本港最大的碳排放來自發電,佔逾六成半。而目前逾七成的電力來自化石料燃,可再生能源只佔1%。因此,政府首要任務是要改變能源組合,以可再生能源取代化石燃料,減排成效方能立竿見影。
最新藍圖提出於2035年提升可再生能源比例至7.5%至10%,雖較五年前的藍圖提出的3%至4%進步,但明顯仍不足以達至2035年碳排放減半的目標。順帶一提,上一份藍圖中,可再生能源的比例仍是約1%,五年間可謂停滯不前。
另一邊廂,藍圖提出增加「零碳能源」六至七成。除了可再生能源,「零碳能源」還包括甚麼?藍圖中介紹了氫能及核能,前者仍在研發階段,換言之,政府口中的「零碳能源」其實意指核能。減去之前提及的提升可再生能源比例至10%,新一份藍圖帶出的是香港未來會有五至六成的能源來自核能,然而,核能潛在嚴重的安全隱患,一但泄漏或發生事故,對市民生命安全及環境均會造成不可逆轉的影響,增加對核能的依賴會為社會帶來不能承擔的風險。
隨近年的科技發展,太陽能技術日趨成熟,發電效能提升至47%,成本在過去十年間下跌82%,較燃煤(最便宜的化石燃料)低兩成,亦較核電便宜三成。相比核電,政府更應投放資源研發太陽能應用。
密集城市中的潛在發電場
藍圖提出新建成的政府建築物中,將四分一的天台範圍加裝可再生能源系統。在香港的城市環境下,大廈天台加裝太陽能發電系統確實具相當大的潛力,應擴大規模至現有的大廈、公共設施、私營建築物等。
鄰近的新加坡就有類似的計劃。新加坡政府於2015年推出「Solar Nova計劃」,由政府出資,為「建屋發展局」轄下的建築物,於天台添置太陽能發電系統。計劃目前已有近7,000棟建築物參與,目標為35萬戶三人家庭提供電力。香港與新加坡的城市結構相近,值得借鏡。
氣候變化除了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亦會為社會帶來龐大的經濟損失。綠色力量早前曾推算,氣候變化會增加臭氧濃度,每年導致額外的醫療開支逾65億港元;氣溫上升每年亦會蒸發掉價值7億港元的水資源。在情況變得不可逆轉前,政府須扭盡六壬,除了訂立目標,更須在行動上,提出更多具體方案,從問題根源著手,推動發展可再生能源,才有望追上2050碳中和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