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採吃野生菇菌以致中毒的事件時有發生。人們常以顏色判斷菇菌是否有毒,所謂「愈毒愈美麗」,以為只要避開一些顏色鮮艷的便可,誰不知不少毒菇,反而是平平淡淡的白色或褐色。
世界菇菌物種數以萬計,當中已知有毒物種約二百多種,雖然有毒物種所佔比例十分低,但由於菇菌物種數量實在太多,加上形態多變,有些毒菇的外形與可食用菇菌十分相似,平常人根本難以單從顏色和形態,分辨出有毒物種。即使在野外確定是可食用的菇菌,亦不應食用。因為野外的菇菌易受病毒、霉菌、細菌、害蟲等感染而變質。如果周遭環境曾噴灑殺蟲劑、除草劑,或土壤受到重金屬污染,這些化學藥劑和污染物亦會累存在菇菌內。
近年興起的家居種菇熱潮,同樣具風險。首先,種菇與種植一般植物或農作物不同,菇菌是微生物,不能以一般種植方式去種植。此外,菇菌比一般植物更易受感染,加上它感染後的徵狀,一般人未必能輕易察覺到。而家居環境看似潔淨,但菇菌仍有機會受各種肉眼看不見的病毒和細菌等污染。
我們平時食用的菇菌主要來自人工培植,是在溫度、水分、濕度、氧氣量、光線及酸鹼度等均受嚴格監控的「無菌」環境下種植。所以,為安全計,最好不要食用自行種植、野外採集、未知物種或來源的菇菌,以免「毒從口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