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193個國家於1992年的地球高峰會上簽署了《生物多樣性公約》國際公約,中國是簽署國之一,香港因而跟從公約規定,落實保護生物多樣性,而香港首份《生物多樣性策略及行動計劃》有望於年內完成。
香港是現代化城市,生物多樣性看似是城市以外的動植物問題,是眾多環保議題的其中之一,很多人未有對此認真關心起來。事實是,我們日常生活幾乎每一件用品均依賴生物多樣性去提供。另方面,我們日常生活的每一個選擇,亦正影響著生物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一詞首次出現於1986年。從學術上來說,是指整個地球或某一處地方的生物種類的多寡程度,包括了生態系統、物種,以至基因層面的多樣性。生態系統的多樣性是指不同的生境,如樹林、河流、岩岸等;物種的多樣性是指不同的動植物;基因的多樣性則是指某一物種中基因組合的變異程度。在實際功能上來說,生物多樣性維持了生態系統平衡和物質的循環。
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元素,包括了清新的空氣、潔淨的食水、充足的食物,均是依靠生態系統去維持,而生態系統則是依靠生物多樣性去維繫。雖然如此,人類並沒有好好保護生物多樣性,反而不斷作出破壞。
1992年的地球高峰會,全球包括中國在內的193個國家簽署了《生物多樣性公約》國際公約,並在2010年通過《2011-2020生物多樣性策略計劃》,目標是促使所有締約國家及持分者在未來十年,採取行動保護該國的生物多樣性。香港由於中國是簽署公約國之一,亦需跟從公約規定,落實保護生物多樣性,制定本地的《生物多樣性策略及行動計劃》(下稱《計劃》)。香港的有關工作由漁農自然護理署負責,經過了約一年半時間的討論,在今年四月完成公眾諮詢,預料年內香港首份《計劃》便可出台。
過度使用 破壞平衡
日常生活的不同範疇,包括了衣、食、住、行,均與生物多樣性息息相關。衣著方面,綿、麻是普遍的製衣材料,來自植物。亦有不少衣飾的原材料是動物的皮毛,包括了最常用的羊毛、鴨絨毛、牛皮等。無論是植物或動物,亦是取材自大自然。
然而,人們對衣飾原材料的選擇,有時候會嚴重破壞生物多樣性,例如以兔子、水貂皮毛製成的皮草;以鱷魚皮製成的手袋或皮鞋;以藏羚羊毛製成的披肩;以象牙製成的飾物如手鐲、頸鏈等,這些以稀珍野生動物作原材料,令不少物種瀕臨絕種,大大影響生物多樣性,破壞生態平衡。雖然某些生產商會利用人工飼養,但卻出現不人道對待動物等問題。
食物與生物多樣性的關係就更加密切,人類絕大部分食物都是直接以生物作為食材,包括了海中的游魚和其他海產,但過度捕撈又會破壞海洋的生物多樣性。世界自然基金會去年發表報告,分析了過千個海洋物種,發現牠們的族群在1970至2012年間平均減少了近接一半,而族群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人類過度開採海洋資源。
至於我們的主食如米、麥,以及蔬果,同樣取材自大自然。由於這些都是以農耕生產,例如我們甚少從野外直接採摘蘋果食用,而是由果農大量種植並供應市場,不少人因此而忽略了這些農產品與生物多樣性的關係。其實由人工生產的農產品,仍需要依賴大自然的力量,例如蕃茄、蘋果、橙等果實,仍然是依賴昆蟲在農場內傳播花粉,土壤的健康亦有賴微生物維繫。如果農夫想改良品種,亦需要利用野生植物身上的基因,多樣化的植物才能提供豐富多樣的基因作雜交測試。
藥物亦與生物多樣性息息相關,中藥很多時是取材自植物,不論是貴價的冬蟲夏草、石斛、蛇菰,還是平價的土伏苓、牛大力、金銀花等。至於西藥,看似是化學合成,但其實不少都是從生物提煉出來,例如治療中毒的阿托品提煉自顛茄(Atropa belladonna);治療癌症的紫杉醇提煉自紅豆杉(Taxus chinensis);治療痛症的阿士匹靈,早期亦是提煉自柳樹。
然而,人們過份迷戀珍稀藥材,例如金錢龜、土沉香,由於野生數量不多,亦難於人工大量養殖或種植,過度採捕嚴重破壞了其野生種群。以香港本土為例,野生的金錢龜、土沉香已接近絕跡於郊野。
間接關聯 易於忽略
有時,我們並沒有直接取用大自然物種作為原材料,一些表面看似與生物多樣性無關的東西,事實亦間接聯繫著生物多樣性。
城市生活十分依賴能源,目前不少地方包括香港,主要依賴化石燃料發電。開採和使用化石燃料會排放大量溫室氣體,造成全球暖化和氣候變化,威脅著地球所有生物。可是,某些可再生能源,溫室氣體排放雖然較少,但對生物多樣性卻帶來直接影響,例如水力發電,需要修建大型堤壩,將河流的水文和生態割裂,阻礙魚類等水中動物洄游,令魚類不能洄游繁殖。
一些生活奢侈品如黃金、寶石等雖然不是取材自生物,但其開採卻嚴重破壞生境。以鑽石為例,全球近九成鑽石來自來歷不明的鑽石場,開採鑽石使用大量水銀和山埃,嚴重污染河流和土壤,大規模毒害陸上和水中的動植物。
一些日用品如肥皂、化妝品,某些類型的食品工業,以至工業製品如防鏽劑及汽車燃料等,亦有機會使用棕櫚油,目的是提高保鮮期。由於需求龐大,一些熱帶國家近年大規模破壞原生樹林以獲取土地種植油棕(Elaeis guineensis)。在2009至2011年間,印尼約四分一的雨林已遭棕櫚油企業砍伐。若情況持續,估計至2030年,東南亞將有四分三的原始森林消失。熱帶雨林是生物寶庫,它的消失直接影響著全球生物多樣性。
還有一些大型基建,例如在鄉郊興建鐵路和公路,道路宛如將一片完整的土地割開,割裂了物種的生存環境。又例如長途跨國交通愈頻繁,愈多機會將一國的物種帶到另一國家,衍生出外來入侵物種問題,令各地的原生物種受到威脅。凡此種種,均會不同程度影響著生物多樣性。
日常選擇 人人有責
香港首份《計劃》即將出台,我們期望政府更能對準本地生物多樣性下降的原因,更有效保護生物多樣性。香港以大型基建對生物多樣性影響尤甚,凡涉及基建工程的,均需以避免、緩減或補償等手段,保護本地各種生境和生物,而不是只針對一些有保育價值的生境和物種,以補足現行法例只保護稀有瀕危物種或某些特定生境的漏洞。
同時,生物多樣性應納入各政府部門的工作指引,即所謂「主流化」,使各部門的恆常工作、工程、採購等均將保護生物多樣性納入考慮之列。例如現時不少產品都有環保認證,如森林管理委員會(FSC)的紙張,日後政府部門便要選購具認證的物品。ISO14000或ISO14001是針對環境問題的管理體系認證標準,推動商業機構採納這些認證標準作為公司的管理方針,亦有助保護生物多樣性。
個人方面,我們可以做的亦相當多,首先當然是拒絕選用稀珍物種作原材料的用品和食物,它們多數都不是生活必需品,很容易便找到取代品。還要多關心手上物品的來源,例如近年有環保團體製作環保海鮮選擇指引,大家食用海鮮之餘,亦不致耗盡海洋資源。亦有愈來愈多個人護理品牌不使用棕櫚油,或選用POIG認證棕櫚油,即棕櫚來自非破壞雨林的棕櫚林。此外,節約用電、多選公共交通工具、不攜帶外地物種回港等等,通通亦有助保護本地生物多樣性。
保護生物多樣性即是可持續地善用天然資源。重視生物多樣性的價值,其實是很切身、很生活化的議題。我們亦期望將出台的《計劃》能著力推廣普羅大眾了解生物多樣性,讓香港人在個人生活層面上,選擇對環境友善的消費方式,共同保護生物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