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環境很多時會因為人類建設而被分割,最明顯的例子是興建公路。長長的公路貫穿大範圍林地,原本一體的林地即時被分割成兩部份,動物原來的棲息地亦隨即一分為二,影響牠們覓食、尋找異性繁殖,甚至造成族群分割,破壞遷徙等嚴重影響。
很多國家會興建動物通道,方便動物來往被分割的棲息地。例如加拿大班夫國家公園就在公路上方加設跨越式的天橋,亦在道路下方加設穿越式的地下道,園內大型哺乳動物族群(例如郊狼、灰熊等)於是可以自由來往公路兩邊,亦可避免橫過公路時被車撞倒。
香港也有類似的動物通道。第一條興建的動物通道位於三號幹線汀九段大欖隧道口,通道入口以樓梯連接地面,目的是讓果子狸(Paguma larvata)和赤麂(Muntiacus muntjac)等野生動物,可以穿梭隧道兩邊。
不過,動物通道成效取決於多方面因素,以上述三號幹線的動物通道為例,就因為位置、大小及物料的選擇不當,以致成效非常低,於七個月期間只記錄到兩隻果子狸使用通道。研究人員指出,這是由於通道太窄,通道物料又過於人工化,加上附近有圍欄造成阻礙,所以動物通道使用率一直十分低。
城市發展不斷入侵郊野地區,野生動物的棲息地愈縮愈少。尤其香港人口增長快而土地有限的地方,保護野生動物不受發展影響是重要的一環。動物通道可幫助野生動物覓食、繁殖和遷移。然而,沒有照顧野生動物需要的動物通道,徒具其形,希望規劃者日後能認真並細心研究,以免動物通道只淪為滿足發展需要的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