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放大鏡

我不是蚯蚓 — 鉤盲蛇

2020年8月
作者:綠色力量
一條鉤盲蛇
鉤盲蛇外型跟蚯蚓十分相似。
"Brahminy Blind Snake (Ramphotyphlops braminus)” "
由 "Jonathan Hakim " 製作,以 "創用CC 姓名標示 2.0國際授權條款" 釋出。
Image

連場大雨過後,泥田或花圃上較容易發現蚯蚓。這是因為蚯蚓為免被積水淹沒,於是紛紛鑽出地面。在云云蚯蚓之中,仔細的看,卻發現一個略為不同的身影。牠的身體不如其他蚯蚓般由無數環節組成,而是鋪滿細小鱗片,更加會不斷吐舌頭……雖然外表極像蚯蚓,但型態更像蛇。原來牠是香港體型最小的蛇之一 — 鉤盲蛇(Indotyphlops braminus)。

鉤盲蛇可說是一條迷你蛇,身長最多僅17厘米。牠們不但體型細小如蟲,更因為喜愛穴居,長期棲身地下,因此演化出許多與一般蛇類相異的身體結構。

一條鉤盲蛇的頭部特寫
鉤盲蛇由於長期在地下生活,雙眼已退化成小黑點。
"Blind Snake: Ramphotyphlops braminus" 由 "Mark Yokoyama" 製作,
以 "創用CC 姓名標示 2.0國際授權條款" 釋出。
Image

首先是很多蛇都有一雙炯炯有神的眼,但鉤盲蛇由於長期身處黑暗之中,視覺無甚作用,於是眼睛也漸漸退化成兩個小黑點,只用以感應光暗,這亦是「盲蛇」一名的由來。此外,一般蛇類腹鱗和背鱗大小形狀不一,腹鱗比較寬闊,以便在地上匍匐爬行。但鉤盲蛇主要在泥土中鑽探,故全身所有鱗片形狀相若。而為了在泥中鑽探,鉤盲蛇更演化出堅硬的頭骨,亦有朝下開合的口部,避免鑽探途中「吃泥」。

鉤盲蛇尾部的角質刺
尾部長有「角質刺」,遇襲時用以「攻擊」敵人。
"Blind Snake: Ramphotyphlops braminus" 由 "Mark Yokoyama" 製作,
以 "創用CC 姓名標示 2.0國際授權條款" 釋出。
Image

鉤盲蛇因為主要活躍於泥土裡,天敵較少,因此沒有如其他蛇類般擁有強而有力的口部或毒牙,不過尾部仍長有「角質刺」,遇襲時可以此戳對方,保護自己。不過這種攻擊若用以對付地面上體型稍大的動物,會變得如同搔癢一般沒甚殺傷力呢!

長時間在地下生活的鉤盲蛇,難道是靠食泥為生?非也!原來泥土裡有源源不絕的螞蟻和白蟻,鉤盲蛇更是不費吹灰之力,便能飽餐一頓!

單性繁殖

鉤盲蛇「原產」於亞洲熱帶地區,但隨著花卉、盆栽運輸等途徑,現時足跡已遍及非洲、澳洲及美洲,更在當地落地生根,成為了各地最常見、分布最廣泛的蛇種。但牠們攻擊力弱,究竟憑什麼可以在不同地區繁衍下來?

原來,鉤盲蛇有其獨特而高效的繁殖方式,牠們是世上唯一一種只有雌性的蛇。身處「女兒國」,於是以「孤雌繁殖」,即卵子無需受精即可發育成胚胎。這種繁殖方式使鉤盲蛇在地底下無須求偶,便能夠快速擴展群落,令牠們在分布及數量上均勝過其他蛇類。

儘管是「最常見」的蛇,但由於體型細小、深居地下,人們往往難以發現牠們的存在。下次大雨過後,不妨仔細觀察花圃或山邊泥土地上,說不定會遇上這「最常見的稀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