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放大鏡

隱藏的黑珍珠 — 江豚

原文刊於《綠田野》132期(2018年6月)
作者:綠色力量
三隻上水呼吸的江豚
© Samuel Hung Ka Yiu

說到鯨豚,一般人只認識特區吉祥物中華白海豚(Sousa chinensis),其實香港還有另一種鯨豚家族成員,亦是香港「原居民」— 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可能是因為性格害羞,加上一身灰黑色,又沒有易被發現的背鰭, 讓江豚一直恍如隱藏在香港海洋中的黑珍珠,珍貴卻被忽略!

江豚屬鼠海豚科,有別於其他鯨豚動物,鼠海豚的體型一般較細小,成年的江豚體長也不超過兩米。鼠海豚和其他鯨豚動物的最大分別還有牙齒的形狀,舉例江豚的牙齒呈鏟形;海豚的牙齒則呈圓錐形。江豚的外表與同樣出沒於香港水域的中華白海豚亦是截然不同,牠們並沒有突出的吻部和背鰭。

三隻上水呼吸的江豚
江豚上水呼吸時,宛如一條條車胎在水面滾動。
© Samuel Hung Ka Yiu

江豚的正式名稱是「印度太平洋江豚」,顧名思義,牠們主要棲息於印度洋及西太平洋的熱帶沿岸水域。在香港,東面及南面水域,包括索罟群島、石鼓洲、南丫島及蒲台群島一帶水域均可找到江豚。由於生性羞怯、怕船,又因為沒有背鰭,一般較難觀察,予人神秘之感,神出鬼沒般,令人又敬又畏,所以本地漁民會稱江豚為「烏忌」。此外,亦由於沒有背鰭,當牠們上水呼吸時,只見其圓滑的背部在水面滾動,本地漁民因而又會喚牠們作「海豬」。

一隻在海中游過的江豚
印度太平洋江豚的背部較寬闊及平坦,上面長有不少小突粒。
© Mandy Cheung

石鼓洲一帶水域
石鼓洲一帶水域是江豚在香港的其中一個重要棲息地。
© Taison Chang

徘徊滅絕邊緣

江豚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紅皮書》列為「易危」級別,可惜到現時為止,香港仍未有為保育江豚及其棲息地而設立的海岸公園。南大嶼海岸公園有望於2019年成立,屆時將合拼擬建近二十年的索罟群島海岸公園,以及另一為補償石鼓洲填海工程而設立的海岸公園。

在本港發現的擱淺江豚屍體,頭部有被漁網造成的傷痕
圖是在本港發現的擱淺江豚屍體,頭部有被漁網造成的傷痕,相信是被漁網纏繞而窒息至死。
© Samuel Hung Ka Yiu

本港偶有江豚擱淺個案,大部分擱淺江豚身上都有被流刺網纏繞及被船隻撞擊的傷痕,可見誤捕及船隻撞擊對江豚構成的威脅。沿岸填海工程亦令江豚棲息地大大減少,例如即將興建的石鼓洲綜合廢物管理設施、近年倡議的東大嶼都會及長洲南部人工島,全部選址都位處或鄰近江豚出沒的主要水域。填海工程會永久地奪去江豚的棲息地,亦會加劇海水污染和水中噪音,令牠們攝入高濃度污染物,並影響其回聲定位能力。江豚在香港水域面對的生存威脅,可想而知!

鼠海豚科共有七個物種,當中的加灣鼠海豚(Phocoena sinus)和長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ssp. asiaeorientalis),均是極度瀕危物種。加灣鼠海豚只棲息於墨西哥水域,當地的加灣石首魚(Totoaba macdonaldi)因可製成花膠而被大量非法捕捉,加灣鼠海豚因外型相似而常常被誤捕,現時數目更只剩餘少於三十隻。至於長江江豚,棲息於長江流域,是2011年才因遺傳基因學研究而分類出來的亞種,是唯一一種生活在淡水的江豚,但隨著沿岸發展及過度捕魚,亦已步向滅絕邊緣。

一隻在海中游過的江豚
從高空或陸地上俯瞰研究江豚,既可觀察其自然行為,亦可以減低對牠們造成的滋擾。
© Samuel Hung Ka Yiu

雖然香港的江豚還不到絕種之地步,然而,倘若我們再不認真做好保育工作,恐怕不久將來江豚也有完全消失於本地水域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