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放大鏡

被忽視的小魚 — 弓背青鱂

2022年2月
作者:綠色力量
弓背青鱂
© Kimchi Lo

弓背青鱂(Oryzias curvinotus)體長只有三至四厘米,十分細小,加上沒有斑斕的色彩,亦十分常見,因而容易被人忽視。然而,隨本地農業式微,昔日常見於稻田水體的弓背青鱂亦隨之而減少,加上土地發展及外來物種等因素,弓背青鱂現已變得稀少,非常需要我們的關注!

一群弓背青鱂
弓背青鱂愛成群出沒
© Kimchi Lo

弓背青鱂是本地原生淡水魚類,身軀呈半透明銀白色,並帶有淺黃色,棲息於水流緩慢的水體,常見於稻田水中,所以又叫「米魚」,亦常見於河溪下游及其接連的濕地,最愛成群在近水面位置慢慢游弋。

弓背青鱂的嘴長在頭的較上方,主要食用藻類、微型動物和其遺骸等,有助去除河溪中的沉澱物等,亦由於牠們會食用石面和植物表面的附著物,因而有助促進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加上攝食藻類的特性,可減低春夏季期間藻類過度繁殖的藻華現象。因此,弓背青鱂於維持河溪生態平衡相當重要。

近年科學家更發掘出青鱂的另一特殊用途,利用基因技術將熒光蛋白基因植入其胚貽中,這些被基因改造的胚貽對毒性非常敏感,將其放進受測試的產品溶液中,若呈熒光發光狀態,即代表測試產品具毒性,此測試方法既快速又可靠。

引入食蚊魚變相令弓背青鱂數量大減(相片是食蚊魚)

復育計劃見成效

以往新界有很多低地水田和相關的灌溉水道,但隨著農業式微,加上各種土地發展,這些弓背青鱂賴以生存的水田和水道逐漸消失,再加上河溪經常受廢水污染和被渠道化,弓背青鱂的原生種群已變得非常稀少。更甚是香港大約在1940年,跟隨當時世界各國的普遍做法,引入原生於美國東南部及墨西哥的食蚊魚(Gambusia affinis),野放到本地河溪,以圖靠食蚊魚吃掉生長於水中的蚊子幼蟲,解決蚊患。可是食蚊魚適應力、繁殖力和侵略性都很強,温馴的弓背青鱂生存空間進一步受壓,在競爭下漸遭淘汰。

荔枝窩的弓背青鱂復育計劃已見成效

為了拯救弓背青鱂,有保育團體在2018年於荔枝窩推行重新引入弓背青鱂的復育計劃。團隊經過基因篩選,選擇了距荔枝窩約兩公里遠的鎖羅盤的弓背青鱂種群,活捉了數十條到實驗室繁殖,然後分階段將數百條放入荔枝窩的河溪的較上游位置,並放置於改裝的膠箱中,讓牠們慢慢適應新環境,數月後再野放讓其自然繁殖和散播。經過三年計劃,荔枝窩的弓背青鱂數量已增至數千條,現時當地的復耕農田和大部分水道均見其蹤影,復育計劃進程理想,期望魚群長遠能融入生態系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