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放大鏡

被吃掉的小鳥 — 禾花雀

2021年12月
作者:綠色力量
一隻站在樹葉上的禾花雀
禾花雀正式名稱叫「黃胸鵐」
© Henry Lui

提到禾花雀,上一代想起的可能是「美食」。的確,包括香港在內的華南地區,人們捕食禾花雀情況十分普遍。禾花雀數量眾多,亦愛在晚上群聚一起,於是輕而易舉就能大量捕獲,亦於是在短短三、四十年間,由野外常見被吃掉至極度瀕危,成為了人們饞嘴的犧牲品。

禾花雀正式名稱為「黃胸鵐」(Emberiza aureola),身長約15厘米,是中型尺寸的鵐類,身體羽毛大致褐色,布滿斑紋,腹部透出淡淡的黃色。每到春天繁殖季節,雄鳥會換上一身顏色對比鮮明的羽毛:身上的褐色變為紅棕色,頭部黑色,腹部鮮黃。牠們學名拉丁文中aureola的意思,就是「金黃色的」。

一隻站在草地上披繁殖羽的雄性禾花雀
披繁殖羽的黃胸鵐雄鳥
© Henry Lui

在華南地區,黃胸鵐主要是秋季過境的遷徙鳥,經常數十隻群集出沒,於開闊原野、農田、草地等地方活動,以啄食種子維生。由於經常飛往稻田覓食,早年曾被標籤為破壞農作物的害鳥,加上牠們在華南一帶分布廣泛,數量眾多,又可烹調成美食,因此數十年來一直遭大量捕捉,據報每次捕捉數量以千、甚至以十萬隻計!在1980年代或之前的香港,燒臘店亦經常見有一串串炸起的禾花雀作食物出售。

大量稻子
黃胸鵐愛吃稻(Oryza sativa)的種子

銳減九成 急需保育

進入廿一世紀,學者開始注意到黃胸鵐數量正急速下降,曾有科學期刊統計過1980年至2013年間,其種群數量下降達九成,下降幅度十分驚人。國際自然保護聯盟於2017年底公布最新修訂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更將黃胸鵐列為「極度瀕危」。

在香港亦有團體關注到黃胸鵐,並著手保育。香港觀鳥會透過管理塱原濕地,進行水稻復育工作,水稻種植面積擴大後,黃胸鵐的數量亦見漸漸回升。

塱原濕地
塱原

塱原是本地黃胸鵐重要的棲息和覓食地點,政府正發展「古洞北/粉嶺北新發展區」,去年剛收地接管塱原的農田,並將興建塱原自然生態公園。期望日後自然生態公園落成,可進一步維護和提高塱原濕地的生態價值,長遠為不同的雀鳥提供一個優良的生境,黃胸鵐亦可早日脫離瀕危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