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放大鏡

變性魚 — 石斑魚

原文刊於《綠田野》119期(2016年4月)
作者:綠色力量
一條在珊瑚礁上游過的石斑魚
© Ken Ching

人類有男女之別,大多數動物亦然。哺乳類和鳥類由染色體決定性別,部分爬行類和兩棲類的性別則取決於卵孵化時的環境(例如溫度)。有部分動物卻是雌雄同體,更可以隨時「變性」,石斑魚便是其中之一。變性是為了增加族群存活率,然而,目前石斑魚最大的威脅來自人類,多個物種因過度捕撈而瀕臨絕種。

石斑魚屬鮨科,廣泛分布於熱帶至溫帶海域。鮨科魚類全球共有超過五百個物種,當中超過一百六十種是石斑魚,大部分在珊瑚群落和岩礁棲息,以魚類、蝦和蟹為食,是兇猛的掠食者。

大部分魚類都是雌雄異體,石斑魚是少數會「變性」的魚類,先雌後雄。牠們體內同時擁有精巢和卵巢,由胚胎開始是卵巢發育,所以此階段是雌性,直至雌魚完全成熟至能夠生產下一代,即是在產卵後,雌魚體內的精巢便會慢慢發育,最後會變成雄魚,十分神奇!

一條紅釘(黑邊石斑魚)
石斑魚出生時都是雌性,成熟後才變成雄性。
紅釘(黑邊石斑魚)是香港人最熟悉的石斑魚之一。
© Ken Ching

幾天之內女變男

石斑魚正正是靠著「變性」作為增加基因多樣性的生殖策略。除了龍躉這類生命周期長逾一百年的石斑魚物種,大部分石斑魚物種的雌性平均需要約十年時間才發育成熟,即是需要約十年才會由雌性變為雄性,這樣能夠令同一族群內的雌魚與雄魚之間,有一定的年齡差別,大大減低近親交配而導致後代先天不良的機會,增加族群存活機會。

更神奇的是,若在族群中有一尾雄性死亡,其中一尾較年長的雌性便能夠於數天內迅速發育成為雄性,以穩定族群的雌雄比例,提高繁衍後代的機會。

人們大小通吃

為了繁衍,石斑魚還會群集產卵。石斑魚是海洋食物鏈中的高級消費者,個體數量不多,較難找到交配對象。雌魚會集體在某一水域產卵,有助減少卵在海中分散,當雄性魚排精時,魚卵受精機會便會大大增加。

雖然石斑魚有特別的方式來增加族群的數量和生存機會,但由於人們對石斑魚的需求巨大,尤其是中國人過年過節也喜歡食用石斑魚,青斑、芝麻斑、老虎斑更是宴席的上等菜色,引致過度捕撈。漁民和食客更是「大小通吃」,不少還未來得及「變性」的雌魚被捕撈,令牠們成功變成雄性的機會越來越低,造成陰多陽少。香港大學於2013年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共有二十種石斑魚面臨滅絕威脅。下次食用石斑魚,先想一想,切忌選擇瀕臨或易危物種,改為選用來自可持續地區或人工養殖的石斑魚。

市見常見的沙巴龍躉(上圖)並非天然的石斑魚,是沙巴大學利用龍躉(鞍帶石斑魚Epinephelus lanceolatus)(下圖)和老虎斑(棕點石斑魚 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配種而成,能夠人工養殖,滿足人們對石斑魚的食用需求。
老虎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