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放大鏡

多功能野草 — 芒

2021年10月
作者:綠色力量
秋冬郊野大片芒草景致
秋冬郊野大片芒草景致很受市民歡迎

秋冬季節,山頭上大片芒草,隨風晃動,緩緩搖曳;斜陽映照下,一片金黃,熠熠生輝。或者對很多人來說,芒草只是自拍、打卡的漂亮景致。但原來從古至今,從人們日常用品至醫藥應用,都找到芒草的踨影。甚至是未來人們為應對化石燃料帶來環境問題而開拓的生物燃料,芒草亦佔一席位。

芒草

芒草是禾本科植物。禾本科植物物種繁多,大部分即是我們常見的野草。至於芒屬(Miscanthus)物種,香港則有兩種,分別是芒(Miscanthus sinensis)和五節芒(Miscanthus floridulus),前者約1-2米高,多生長在山坡草地;後者長得較高,約2-4米,較常見於山腳下的濕地。兩者外表均十分相似。

五節芒
五節芒

近年流行拍攝芒草景致,社交平台亦常見人分享標籤為芒草的相片,不過其實很多人卻混淆了芒草與其他禾本科植物。然而要清楚分辨各種禾本科植物委實不易,更可說是頗為艱深的學問,主要是依靠觀察細小的花序,以及由葉柄特化成的葉鞘來分辨不同物種,有時甚至需要用到顯微鏡才能觀察到不同物種的特徵。

蘆葦
蘆葦

香港野外看似芒草的常見禾本科物種有大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狼尾草(Pennisetum alopecuroides)、蘆葦(Phragmites australis)等,相比芒草,大白茅果穗較雪白,植株較矮;狼尾草果穗則沒有分枝;蘆葦大致是水生植物,生長於濕地或海岸。不過,無論是否弄清那一物種,只要能夠細心欣賞、好好愛惜便是了!

日常生活好幫手

由於芒生長快,質地堅韌,從前人們會以芒莖外皮編織成鞋,稱為「芒鞋」、「芒鞵」或「芒履」。傳統上芒是飼養動物的牧草,也用作建造房屋及製造紙張的材料。現代人們也有用芒編織成各種日用品,如雜物籃和燈罩,芒穗則可直接紮成芒掃把。芒更有藥用價值,根和莖具止咳利尿、散血去毒等功效。

在日本文化中,芒具不同的象徵意義,有著重要的地位。例如以芒穗當作稻穗,寄予禾稻作物有如芒草那樣茁壯成長。昔日每個村中更會有一個專門用來管理芒草的「茅場」,以便收集芒草用於日常所需。

生物燃料新材料

歐洲和國內科學家近年著手研究以芒作為可再生能源作物,生產生物燃料。以往生物燃料多會使用澱粉類作物生產(如粟米),可是卻影響到糧食供應,而芒則是禾本科草本植物,是非糧食性作物,加上具生長快速、易乾燥、多年生、抗蟲抗病等特性,於是成為生物燃料作物的研究目標。

歐洲科學家甚至把芒(Miscanthus sinensis)和原生於亞洲亞熱帶的荻(Miscanthus sacchariflorus)人工雜交,生長成更快更高的巨芒(Miscanthus × giganteus),於歐洲大量種植,供應局部地區如英格蘭和威爾士的發電廠直接燃燒使用。此外,未來目標更研究把芒草成為酒精、生物柴油、合成塑料、紙漿纖維等的基礎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