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大自然

動物消暑大法

2019年8月
作者:綠色力量
一隻調節身體顏色的變色樹蜥
變色樹蜥能夠調節身體顏色,以控制吸收環境熱力。

炎炎夏日,烈日當空,無論是人們或動物都需要在溫度飊升的環境下,確保體溫仍能維持在適當水平,身體機能方能正常運作。否則,當身體過熱,便有機會中暑,危及性命!人們還能留在室內躲開熾熱的陽光,但在野外生活的動物,究竟有什麼消暑大法?

面對酷熱天氣,不同動物亦發展出各自一套調節體溫機制,以減少身體吸收熱能和促進熱能消散,主要分為生理調節及行為調節。前者運用生理反應,例如透過排汗將身體熱能帶走;後者則是透過改變行為模式來調節體溫。本文嚴選了動物界的「消暑五式」。

第一式:轉色 (Color)

在物理上,黑色的物件會吸收光線並轉化為熱能;白色的物件則會反射光線。因此,身體顏色會直接影響吸收環境熱能的多寡,這就是人們選擇在炎夏穿著淺色衣物的原因。動物不會穿衣,於是就改變身體顏色。有研究發現不少蜥蜴會因應環境溫度而改變身體顏色,藉此控制吸收環境熱力。當天氣炎熱時,蜥蜴身體會變得較淺色,反之則會呈較深色。也許是受到牠們的啟蒙,近年工程界就發明了可變色的玻璃,以同一原理控制建築物吸收陽光熱力。

一隻張口喘氣的鸕鶿
鸕鶿張開口喘氣是為了降溫。
Photo from Pixabay

第二式:喘息 (Pant)

狗隻在夏日踱步時總是不停喘氣,目的是散熱。透過急促吸入和呼出空氣,可以持續將體內熱能帶離身體。不僅是狗隻,這種技能也常見於雀鳥。喜歡在樹上休歇的鸕鶿就會經常張開口振動喉嚨進行喘氣動作,對於時刻被著「羽絨」的雀鳥來說,這是最簡便的消暑良方。

一隻坐葉底停歇的沾邊裙蝶
沾邊裙弄蝶喜歡在葉底停歇,躲避陽光。

第三式:閃避 (Escape)

走過炎熱大街,人們盡想躲避太陽直射,例如走在簷篷底。在野外,樹蔭便是遮蔭的理想位置。部分蝴蝶在夏天多數時間也會停歇在樹葉底,避免受陽光直射。部分蜻蜓在空曠處停歇時,會豎起腹部朝天,這樣是為了減少陽光接觸身體的面積。泥鰍甚至會將身體鑽進泥土裡停止活動,進入夏眠狀態。

一隻將其腹部朝天的曉褐蜻
曉褐蜻將腹部朝天,減少吸收太陽熱力。

第四式:氣流 (Airflow)

早在西漢時代,人們已經懂得利用扇子取涼。透過搧動扇子製造氣流,身體表面的熱力可以順氣流而消散。大象與生俱來就有一把大扇子,那就是牠們的一雙大耳朵。搧動耳朵製造氣流,便可促進頭部散熱。生活在大草原的非洲象比生活在叢林的亞洲象擁有明顯比例較大的耳朵,很可能是因為非洲象需要更大的「扇葉」來應付酷熱的草原環境。

一隻搧動龐大耳朵的非洲象
非洲象搧動龐大的耳朵以製造氣流。
Photo from Pixabay

第五式:泡浸 (Soak)

每逢夏日,游泳池和海灘總是人山人海,躍進水裡瞬間便能暑氣全消!動物界也不例外,很多大型野生動物如犀牛、水牛和野豬也喜歡泡浸在水裡,享受當中涼快之感。除了浸水,牠們也十分喜歡浸泥漿,此舉不但能迅速降溫,更能透過在身體表面塗上一層泥漿,達至持久防曬之效。

一隻正在泡浸泥漿的水牛
水牛透過泡浸泥漿浴為身體降溫。

人類消暑 生態付代價

上述「消暑五式」都是動物們透過自身生理反應和行為來應對炎夏。唯獨人們能夠發展出改變環境氣溫的消暑神器—空調。然而,空調造成龐大耗電量,帶來大量碳排放,結果是全球氣溫不降反升,更形成惡性循環。正當人們在室內享受著舒適的空調時,請勿忘記地球的野生動物正因為此而面對愈來愈熱的環境,最終人們亦需要為此帶來的環境和生態代價「埋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