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大自然

自然界的社交距離

2020年6月
作者:綠色力量
保持適當距離生長的樹木
樹木之間保持了適當距離,彼此彷彿有著無形的界線。
© Dag Peak @ Wikipedia

新冠病毒疫情來襲,世界各地人們紛紛保持社交距離,免受感染。原來,「社交距離」這個於人類來說的新規範,在動植物世界裡,一直奉行已久。

害羞的距離

在熱帶樹林下舉頭仰望,或許會看見這樣的一個有趣畫面:樹冠縱然多濃密,還是清晰看見陽光從中直照下來,陽光彷彿把樹冠分隔開來,樹與樹之間好像有著不能僭越的界線。這現象稱為「樹冠羞避」(crown shyness),在十九世紀初開始引起科學界的討論。其中一個解釋這種「害羞距離」的假設,跟人類在疫情下見面時避免握手問好的原因很類似——減低致病源經接觸而傳播。而樹木要避免的則是吃樹葉的昆蟲、細菌、真菌等。另外一些假設還包括:避開旁邊樹木的樹蔭以得到更多陽光;限制樹枝生長避免在大風的環境下與鄰樹枝條產生磨擦而受傷等等。然而直至現時為止,科學界對這個現象的成因仍未有一致的結論。

兩隻在爭領土的貓
貓兒為了領土與同類保持一定距離。
Photo from Pixabay

領土的距離

有些動物對自己的生活空間可說是非常執著,即是會堅守領土,以保障獲充分生存所需資源(如食物等)及繁殖機會。例如人們最常接觸的寵物貓和狗,天生就是具有領域性的動物。牠們會在自己的地盤四周以排泄物或腺體分泌留下標記,告誡入侵者「不准進入」。假若有不受歡迎的同類或其他動物進入牠們的地盤範圍,便會當面作出警示;倘若入侵者還是不識趣,就會毫不客氣地攻擊及驅趕。

象的雌性族群
雄象於步入青春期開始,便會與原先關係親密的雌性族群保持距離。
© Elaine Yuen

成長的距離

不少社會性動物的雄性或雌性成員長大後,會離開原生家庭自立。如大象的母系社會中,小象都很「深閏」,最愛緊隨婆婆、媽媽及姊妹生活。但在學習過生存技能後,雄象步入青春期開始,便會與原先的雌性族群「保持距離」,改為混在由其他雄象組成的群體中。最終小雄象與雌性族群的「距離」更是漸行漸遠,直至脫離原生家庭獨立。

在雄象尋找配偶的過程中,雖然還是有機會遇上原先的雌性族群,但科學家發現牠們有方法,如利用聲音、氣味等,避免與原先雌性族群中已成長的雌性交配。這樣便能有效減低近親相交的機會,亦即減低因近親繁殖而造成後代容易患上遺傳病的機會。大象這種與家族成員保持「距離」的行為,在演化上能增加繁衍健康後代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