檸檬茶、豆奶、麥精……是不少港人最愛的紙包飲品,充滿著成長回憶。然而從小到大,從來沒有人告訴我們,這些紙包飲品背後隱藏的廢物問題:香港每年丟棄紙包盒多達43,000公噸,平均每人每日棄置1.5個,一年棄置量足以鋪滿6,179個香港大球場,花費納稅人逾二千萬元去處理。
紙包盒的原材料除了紙,還夾雜著膠和鋁,所以不可當作一般廢紙回收,香港一直只當作垃圾送往堆填區,但其實紙包盒是可回收資源,世界各地均有回收,例如台灣和日本,回收率分別有三成及四成。綠色力量自2016年起,首次於香港試行回收紙包盒,先是小學,及後推展至酒店及主題樂園的餐廳,為本地的紙包盒回收謀求出路。今年七月更進一步擴大至社區,在全港設17個協作回收點,為大眾提供唯一紙包盒回收渠道,短短五個月已回收逾一公噸,可見市民熾熱的回收訴求。
回收紙包盒,除了為珍惜資源、減輕填堆區壓力外,更重要是倡議生產者責任制:生產商出售商品圖利的同時,應為整個產品的生命周期負上責任,生命周期不單指產品的製造過程,亦包括對產品使用完畢後的回收、再生和處理。各大紙包飲品生產商多年來一直任由產品包裝廢物丟棄堆填區,將處理責任轉嫁市民及環境,又是否負責任行為?
綠色力量點算其中四星期從社區回收得來的紙包盒,本地五大主要紙包飲品生產商中,屬維他奶國際集團有限公司的最多,佔73.5%;其次是太古可口可樂香港及雀巢香港有限公司,分別佔9.1% 與8%。數字已明顯告訴大家,維他奶是香港最大紙包盒廢物生產商。亦即是,維他奶有最大回收責任!
由於紙包盒回收價偏低,綠色力量現時需向回收商支付處理費用,以補貼形式回收。另一方面,社區協作回收點(例如多區的「不是垃圾站」)亦是由熱心市民運作。同時,有回收商斥資購入機器嘗試在本地回收再造紙包盒,預計明年中運作,只一台機器每年最高處理量已達3,650公噸。無論是環團、社區團體及回收業界,均一直努力為回收紙包盒尋求出路,反觀最應負上回收責任的生產商,卻一直「無動於衷」。
有說政府應訂定《生產者責任制》,以法例規管生產商必須回收,這當然是!但立法需時,以玻璃容器生產者責任制為例,由提出至落實前後十多年,生產商在此真空期是否就可以大條道理什麼都不管,任由自己產生的廢物迫爆堆填區!?為了讓維他奶知道社會對其履行環境責任的期望和要求,綠色力量早前聯同26個團體,包括多個紙包盒社區協作回收團體,以及關注廢物問題的團體,向維他奶發出聯署公開信,要求立即回收再造其產生的所有紙包盒廢物。
執筆之時,有兩段新聞很值得與大家分享。其一,多個飲品生產商龍頭發表了聯合減廢目標,2025年前達致七至九成飲品膠樽及紙包盒回收率,雖不是百分之百回收,但目標進取,總算踏出第一步。其二,英國最大薯片生產商之一WALKERS宣布回收產品包裝。此舉是受壓於早前網民發起的 #PacketInWalkers行動,網民因不滿該公司承諾2025年才將包裝換成可回收物料,於是紛紛寄上該公司的零食包裝,並寫上「你公司每年生產 40億包裝,2025年太久了,現在就請你處理自己的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