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識」全接觸

親水文化 連繫「人」與「水」

原文刊於《綠田野》132期(2018年6月)
作者:綠色力量
維港一帶水域的風景
維港水質改善,成為了推動親水文化的契機。

新加坡早於2006年推出「活力,美麗,清潔」水計劃(ABC計劃),其中的碧山宏茂橋公園,設計成結合供水和排洪的休憩地方,被譽為城市河流建設的典範。台中舊城區的綠川和柳川,成功活化河道,變成了觀光景點,吸引各地旅客。南韓的清溪川,將原先覆蓋河道的高架道路完全拆去,重新挖掘並美化河道,是舉世知名的城市河道復修項目。這些鄰近地區的河道工程成功例子,均有一相同之處,就是工程完成後,河道皆變身成市民休閒消遣的好去處。至於香港,近年亦開始提倡發展親水文化。

新加坡碧山宏茂橋公園的景色
新加坡碧山宏茂橋公園,除了改善市容和保護水資源,亦是市民消閒好去處。
© KFBG

水,是我們經常接觸到的物質,但「親水文化」可算是近年才流行的用語,其定義是甚麼呢?2017年發展局局長書面答覆立法會議員相關提問,提及基於維港及其他海域水質改善,當局希望藉此契機推動水上活動,除了興建水上活動中心,協助舉辦水上活動或比賽,亦會優化海濱作閒釣設施。海港以外,當局亦計劃在明渠及河道改善工程中,加入活化水體意念,並制定促進綠化、生物多樣性、美化及進行近水活動等目標。

大量市民在河道休憩設施中浸腳聊天
能夠用身體接觸水是親水文化的重要一環。
© Kuan Yu-kuen

由此可見,當局對親水文化的想法,大意是市民可以靠近甚至接觸水體,利用水環境作為康體活動場地,或是用作美化,甚至是提升生態。用語雖新,但其實如此的親水文化在本地植根已久,尤其是以水體作康體及消閒活動。

大量市民在橋上觀賞於海邊舉行的龍舟競賽
龍舟競賽是本地由來已久的水上活動。

以海港為例,早於一百年前北角海邊已興建首個泳棚讓市民於海中暢泳,1950年代全港約有十個泳棚,直至後來海港污染漸趨嚴重,泳棚開始式微,並逐漸被泳池取代。另一方面,在海邊划龍舟也是由來已久的活動,每年端午節都有龍舟競賽傳統,甚至發展成國際性賽事。而海邊垂釣、風帆、沖浪、潛水、浮潛等亦一直是市民經常進行的消閒親水活動。天然水體之外,人工湖、公園水池和水塘,綠水環抱,景色優美,部分更可進行划艇活動,素來皆是市民親水的地方。

被茂密山林包圍的水塘
水塘是半天然的水環境。

水質改善有利親水

不同的親水活動,對水質的要求不盡相同,但肯定沒有人喜愛親近污水。美化用的水體,只要看上去清潔沒垃圾,沒有異味便可。如果是進行康體及消閒活動,由於身體會接觸到水,對水質要求相對較高,一般會以大腸桿菌含量作準則。至於目標為生態用途,對水質要求則會更高,好讓野生生物能在水中生活。

水污染可算是全球城市均需面對的問題,不過隨著處理污染的技術提升,水污染情況漸見改善,已不是發展親水文化的阻礙。舉例1970年代末因維多利亞港污染問題而停辦的渡海泳,亦因水質改善而於2011年復辦,每年更吸引數以千計健兒參與。政府近年在一些河道修復和海濱長廊等新工程項目上,亦相繼加入親水文化概念。

大型設施非親水關鍵

站於環保角度而言,發展親水文化可讓市民更加認識水環境和水資源的重要性,政府亦會更加重視水環境和水質,投放資源加以改善,甚至修復一些已遭破壞的河道生態。發展親水文化同時代表當局會更好的保存海旁和河道環境,不但能提高生境的多樣性,城市有更多水環境亦有助調節微氣候,為城市降溫。

不過,要推動親水文化,其實不需大費周章,甚至是大花金錢以建造大型設施,因為香港本身已有相當豐富的水環境資源,應多加利用。香港三面環海,有多樣性的海洋和海岸環境,由東面的海洋性水域向西過渡至西面的珠江河口環境,附近有263個島嶼,海岸線曲折蜿蜒,當中包括了珊瑚礁、紅樹林、海草床在內的不同高生態價值生境。加上香港的地形複雜,丘陵眾多,發展出數以百計,長長短短、大大小小的河溪。此外,香港開埠早期為解決供水問題,在1860年代至1970年代間興建了二十多個水塘和灌溉水塘。這些天然和半天然的水環境,各有獨特的面貌和生態,全部均可作為市民學習生態或康體活動的場所。

現時已有的小規模基圍、魚塘導賞活動,又或是河旁生態及歷史單車遊等等,這些利用水環境讓市民寓認識生態於消閒的活動模式,如可加上更完善的配套,例如建設單車徑、培訓生態導師等,均值得加以發展。

橫水渡載着兩輛單車和三個南生圍村民越過河道
南生圍的橫水渡是富有本土特色的水文化。

此外,香港本身亦有不少富本土特色的水文化,例如大澳漁村留下的龍舟遊涌傳統,以往元朗、屯門亦有類似的文化活動。又例如昔日大澳和現時南生圍仍保留的橫水渡、吉慶圍周邊的護城河、錦田的便母橋等等,如果可加以發掘相關的歷史故事,便可發展成別具本土特色的親水文化項目。

南韓清溪川河道間設有大踏腳石方便市民穿越河道
南韓清溪川可讓市民隨意穿梭河道。
© Kuan Yu-kuen

親水首重安全

水上活動或親水有一定危險性,所以安全亦是重要的考慮。本地每提起市區的親水計劃,不少人都希望模仿南韓清溪川,市民可任意穿梭河道,河道成為可隨時到訪的休憩地點。不過,由於香港濕季時有暴雨,市區河道亦往往只著重排洪功能,以往河道整治最多只會照顧觀賞性質的美化功能,市民是禁止進入河道範圍,談不上親水。

東涌河下游
東涌河將打造成香港首個河畔公園。

未來東涌西新市鎮建議的河畔公園,則會是嶄新的計劃,除了會保留河流的天然面貌,更容許市民親水,屆時有機會引入警報機制,在遇有洪水威脅時疏散市民。如果安全問題得以解決,才能做到推動親水文化。

有灰色鐵欄杆及橫額呼籲及防止市民進入河道
現時的河道設計並不能讓市民進入。

「親水文化」中的文化二字其實才是關鍵所在。昔日農村生活時,人們的日常供應與生活皆與河流密不可分,走進河道更是平常不過的事情,只是當社會發展,人們搬進了高樓大廈,慢慢地與自然界的水環境開始脫節,河流與海洋再近,亦彷彿與我們無關。

要推動親水文化,除了可推行各類型結合藝術、教育、康樂、體育等等多元化的親水活動,更重要是將人與水重新連繫,人們不單視水環境是康體和消閒場地,而是體會到水是自然重要一員,仍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更加重視水資源和水環境的保育,醞釀出富有本土特色的親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