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識」全接觸

市區公園自然化

2020年10月
作者:綠色力量
一座以天然石材舖砌地面和以廢木升級再造的郊野涼亭
郊野地區的休閒設施,設計及用料均傾向與自然共融。

香港的市區公園分布雖然零散,但加起來的面積卻不小。單單是康樂文化事務處管理的中、大型市區公園及海濱長廊便有43個,佔地共322公頃,相當於1.3個長洲的面積。然而,相比其他地區的市區公園,已逐步打造成更貼近自然的生態友善空間,香港的則顯得較為「人工化」。

市區公園在生態價值方面雖然不及郊野公園,但因坐落鬧市中心地帶,成為了不少野生動物的綠洲。例如九龍公園曾錄得逾70種野生雀鳥,包括一些短暫遷徙到港的鳥類。又例如香港公園棲息了為數不少的小葵花鸚鵡(Cacatua sulphurea),更加是全球第二大的野生小葵花鳳頭鸚鵡族群。

曾有組織於2018年進行調查,了解市民對休憩用地(包括市區公園)的意見,發現分別有45%及35%的受訪者希望增加可供休憩的草坪及種植更多樹木和灌木,可見市民亦希望市區公園能夠綠多一點點。

國際間亦趨向打造更自然、更生態友善的市區公園,提倡「自然生態公園」概念。例如:美國會在公園內設野生動物保護區,吸引遷徙到來的候鳥,成為市民觀鳥的絕佳地點;台灣近年則逐步減少公園的非必要水泥使用,保留更多的草地及泥地小徑,並以大樹取代涼亭;日本更將部分公園用地直接保留最原始的風貌,同時將人為管理減至非常低的程度,讓遊人置身其中,宛若置身大自然森林。

以石屎舖砌劃一步道的市區公園
市區公園的設計「重人」,令整體環境變得人工化。

回看香港的市區公園:修剪得宜的植物、各式各樣的健身遊玩設施、鋪砌劃一的石屎步道……無一不是以「人」為本,這種「重人」的管理模式,往往令公園變得人工化。與其他地區比較起來,香港的市區公園顯然失卻了「自然的味道」。

反觀由漁農自然護理署管理的香港郊野地區,當中的野餐、休息、遠足等設施,與市區公園的休閒設施相類似,卻比市區公園看起來更「自然」,除了周遭環境因素影響外,主要原因在於兩者管理模式的不同。郊野地區的休閒設施傾向與自然共融,因此會保留草地、泥地,亦選用天然石材鋪砌地面,又會收集廢木,升級再造成遊人設施。此外,亦會減少為植物修枝塑形,讓它們自由生長;減少非必要的滅蟲工作,改以自然界中的天敵平衡害蟲方法;更著重栽種本土植物,以吸引原生野生生物棲息覓食……相信當中不少措施和方法,都有市區公園值得借鏡的地方。

更接近自然的市區公園,除了為城市小動物提供更良好的生存空間,亦為人們帶來好處。香港城市環境高廈林立,熱力不易消散,形成熱島效應。夏天時,每當熱浪來襲,熱島效應更會令熱浪加劇,增加我們中暑和熱衰竭的風險。增加市區植被是舒緩熱島效應的方法之一,但要在香港如此密集的市區環境增加植被又談何容易。相反,市區公園卻有潛力增加更多植被面積。面對夏天愈來愈熱,更好的利用市區公園,不失為有效的緩解措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