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識」全接觸

樹木管理 風季大考驗

2023年8月
作者:綠色力量
城市樹木,行人在旁經過

每年颱風季節,都是對城市的一場考驗:考驗她的排洪疏水、交通調配、緊急救援等應變能力。同時,亦是對城市內每一棵樹木的挑戰。看似茁壯的市區樹木,最終能否抵禦強風吹襲,一切皆是考驗當局日常的種植、管理、維護和監察功夫。

香港目前的樹木管理工作,主要由發展局牽頭,制定方向,與八個樹木管理部門協力管理全港約170萬棵樹木。發展局於年初公布十項「優化措施」,期望改善本港樹木管理的能力和質素。

十項措施中,提到會在風季前加強為人流車流較高地區的樹木,進行風險評估。然而,立法會文件顯示,各部門的樹木管理人員,平均需負責近3,000棵樹木。當中,建築署每人更平均需管理逾30,000棵樹木,數量驚人。可以想像單靠政府,恐怕難以覆蓋全港高風險地區的樹木。

全民參與 監察樹木

參考公民科學家的概念,政府應透過教育,裝備市民具分辨樹木風險的能力,透過市民共同參與,由下而上協力監察社區內樹木。事實上,不少的樹木問題,也能透過目測法發現,市民的參與門檻並不高。

現時,政府已為20萬棵行道樹安裝二維碼,目的是方便市民報告高危樹木,但卻未有同時裝備市民充足的樹木健康及管理知識,亦鮮有動員市民參與監察,更不見相關宣傳,令現有用於鼓勵市民共同監察樹木的配套,未能發揮應有效用。

氣候變化 樹木管理更具挑戰

氣候變化的影響於近年愈趨嚴重,樹木管理亦應考慮愈趨頻密的極端天氣,作出應對。一份2022年於科學期刊Nature Climate Change上刊登的研究指,全球愈七成的城市林木,在未來年間,會因氣温及降雨轉變而受到威脅。在政府公布的「優化措施」中,卻未見將氣候變化的影響納入考慮,顯示其對城市樹木面對的挑戰認知,仍有局限。

應對氣候變化,新種植的樹木需選耐旱、抗風的物種;另外,氣溫上升或有利病蟲害散播,當局需時刻留意國際間的情況,並協助樹藝和園景工作者裝備足夠的專業知識,以應對最新問題。

樹木除了令城市更美觀,亦能發揮降溫、改善空氣質素、緩減噪音、增加生物多樣性等多種功能,是一個宜居城市不可或缺的元素。面向香港的可持續未來,當局必須更努力保護、監察城市的每一棵樹,才能真正做到「人樹共融綠滿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