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識」全接觸

樽裝飲品膠樽的二三事

原文刊於《綠田野》119期(2016年4月)
作者:綠色力量
以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製成的飲品膠樽

天氣回暖,便利店內的冰凍樽裝飲品琳瑯滿目,吸引著途人購買。結果是,愈買愈多,造成大量棄置膠樽。可能有人認為,只要重覆使用樽裝飲品的膠樽便可減少浪費,事實並不然,同時亦潛藏著健康風險。

市面上樽裝飲品的膠樽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棕色、綠色或無色的透明薄身膠樽,主要用來盛載汽水、果汁、茶及水。這類膠樽以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製成,在樽底可找到編號「1」的回收標誌,由於耐酸鹼且輕便,所以被廣泛使用。不過PET並不耐熱,飲品的溫度過高會使樽身變形。而且生產這類膠樽的過程會加入重金屬銻,這是一種致癌物質,有機會轉移到飲料上。食物安全中心過往的研究指出,由於香港的PET膠樽含銻量極低,並不會對人體健康構成風險。重用這類水樽的最大風險反而是衛生問題,由於樽口細小,不易清洗乾淨,容易滋生細菌。

另一種常見的飲品膠樽是乳白色呈半透明的聚丙烯(PP)膠樽,常用於盛載牛奶、豆漿等會加溫飲用的飲品,樽底印有回收編號「5」。這類塑膠在攝氏167度下仍然不會變形,目前亦未有資料顯示PP會釋出有害物質。不過,與前述的PET膠樽一樣,由於樽口細,重用時容易因清洗不徹底而滋生細菌。

雖然一般膠樽只要清洗妥當,重用的健康風險較低,但若膠樽重用次數過多、受高溫或長期陽光照射,塑料仍有可能變質。若膠樽開始變色,就應停止使用。重用之外,回收亦可減少膠樽廢物。可是近年石油價格下調,塑膠回收價大跌,甚至有回收商拒絕接收膠樽。既然重用或回收也不是上上之選,最佳辦法當然是從源頭做起,選購一個由安全物料製成又容易清洗的耐用水樽,從此以後自備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