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識」全接觸

塞車削弱公共交通功能 加劇空氣污染

原文刊於星島日報《綠色論壇》(2019年4月8日)
作者:綠色力量
車輛擁擠所造成的交通阻塞

近月不論是中環灣仔繞道剛通車造成的擠塞,或有上月底政府提出「中環核心區電子道路收費先導計劃」的建議,還是收回的「三隧分流」草案,都牽涉塞車問題。塞車這個問題對每天需要乘車外出的市民造成不少困擾。其實運輸交通政策除了和經濟有關,更涉及環境議題,尤其是空氣污染。

過海隧車輛 五成是私家車

以過海交通為例,根據2016年政府的中期人口統計,香港每天有五十餘萬人由九龍或新界前往港島上班,而由港島前往九龍或新界上班的人數亦有逾十四萬,這六十多萬人主要依靠過海鐵路及隧道往來。雖然政府的調查指出,現時香港每日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的人次已近九成,然而每日過海塞車的情況卻仍然嚴重,是否表示交通擠塞來自於過海設施不足?

目前利用三條過海隧道的車輛中,近五成是私家車,而巴士及小巴的使用率約為百分之七,有逾六倍的差距。數據反映不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的一成人次,與道路擠塞有莫大關係。

私家車的排氣喉

塞車不僅浪費勞動工時,也產生更多空氣污染物。2017年英國學者以柴油車研究塞車造成的空氣污染物排放,以倫敦巿車速由每小時二十公里減至十公里為例,歐盟六型巴士的氮氧化物排放增加五成,但各類輕型柴油車增加則不足三成。這研究顯示塞車對新型巴士的環保表現影響較大。即是說,塞車不單使載客量最多的巴士車速減慢,巿民車程延長,更加會令巴士排放污染物比例增加。所以必須增加巴士車速,才可達致減少污染物排放。要巴士行駛得更暢順,便須大幅度減少私家車使用繁忙的路段。

政府過往的交通策略,只求滿足需求:建新道路、新停車場,車輛增加就興建道路,鮮有管理需求,但作為商貿中心的中西區,在附近興建再多的道路似乎都不能改善問題。其實從環保角度來看,紓緩塞車問題及當中帶來的空氣污染問題,最理想的方法是減少整體汽車數目,例如禁止低運輸效率(如:私家車)或環保表現不濟的汽車使用部分路段或隧道,但社會一時間或不能接受這非常手段;另外則是提高私家車的隧道收費,以及於部分路段進行電子收費。

淘汰不合環保標準車輛

至於更直接的方法是淘汰不合環保標準的車輛,政府過去亦已強制或鼓勵舊式重型車輛退役,但重型車輛似乎不是交通擠塞的關鍵。政府亦不時大幅提高私家車首次登記費用及相關稅項,以減少私家車的增長,但這種手段往往只能收一時之效,很快買車需求就會恢復。過去十年,每一千名香港市民擁有的私家車已由五十五輛增加至七十五輛,增幅為百分之三十六。若將現有道路總長度除以每架已登記車輛數目,平均每輛車能夠使用的路面長度不足三米,較大部分私家車的長度更短,交通擠迫的情況可想而知。

交通擠塞不單影響經濟活動,產生的空氣污染物嚴重影響市民健康,亦加劇熱島效應和碳排放,於民生和環境都有嚴重影響,所以政府有責任盡快實施恰當措施,解決道路擠塞及車輛過多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