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都是由混凝土建設而成的。樓宇、道路多以混凝土築成和鋪設,表面不吸水亦不滲水,所以每當下雨時,雨水便會快速地流入排水渠流走。在極端天氣下,大量雨水往往於短時間內湧到排水系統,排水系統因而不勝負荷。近年由於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極端暴雨及風暴潮有增多趨勢,容易增加城市水浸風險,甚至造成人命財產損失。有見及此,世界不同地方開始提倡「海綿城市」,即是以自然為師,管理雨水排放並加以利用。
「海綿」是日常家居用品,質地鬆軟,可以吸水和儲水。所謂「海綿城市」,就是將城市建設成像海綿一樣,下雨時可以將雨水吸收,而不是一下子將雨水湧入排水系統,減緩城市洪水威脅。吸收的水還可以在過濾和淨化後,供人們使用,取代以往雨水只能排進大海,變相增加水資源,一舉兩得。
在實際應用上,海綿城市遵循「滲、滯、蓄、淨、用、排」六個方針。「滲」即是將路面打造成可透水,增加入滲能力;「滯」是將水滯留,例如以綠化天台將水留在土壤中;「蓄」是儲水,例如以地下蓄洪池臨時儲存雨水;「淨」是將水淨化,例如以綠化設施的植物過濾雨水;「用」則是利用,將雨水重用作沖廁、灌溉、洗車等用途;最後才是「排」,即是以具滲透功能的排水管排放雨水。
香港在新發展區亦開始引入「海綿城市」的概念,例如剛落成的安達臣道石礦場用地發展,便採納了地下蓄洪池、綠化天台、多孔路面等設計,並建有香港首個兼備防洪及康樂用途的湖泊公園,內有人工湖可臨時儲存雨水,亦將收集到的雨水重用於灌溉。
此外,未來東涌新市鎮擴展計劃亦有多種「海綿城市」的設計元素,包括河道活化、雨水滯留池、多孔路面等。其中一段東涌河會建成河畔公園,當中的活化河段會採用天然河床底層,有助促進水的滲透。在暴雨等惡劣天氣下,公園範圍更可以化身成為河道,疏導洪水。
「海綿城市」既可紓緩洪水的威脅、增加水資源外,很多時候因為增加了綠化面積,同時能紓緩城市熱島效應,亦能為市民提供休憩場所,可說是一舉多得,讓城市變得更安全及舒適怡人。「海綿城市」概念很適合引入香港新市鎮發展的設計當中,只要在基建時及早規劃,考慮多一些,便能為我們提供一個更宜居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