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識」全接觸

土壤污染

2021年4月
作者:綠色力量
一片啡黃色的土壤
Photo from Pixabay

「土壤污染」一詞相信對很多人來說均較為陌生。近年在香港發生的較大型和為人所知的土壤污染事件,要數到2002年大嶼山竹篙灣的船廠污染。當年因為興建大型主題公園,政府需收回竹篙灣土地,才發現土壤受當地船廠長年污染,含有大量重金屬、二噁英、有機化合物等多種有害污染物,受污染泥土更多達87,000立方米,情況嚴重。如沒有適當處理,日後在上面興建任何設施,必定對使用者帶來莫大的健康風險。

要移除泥土中的污染物並不容易。首先要了解受污染土壤的面積、污染物的特性和濃度,從而選擇原址處理或轉移處理。土壤的面積愈大,或污染物的濃度愈高,處理的難度愈大,所耗費的金錢亦愈多。

針對具揮發性的污染物,可以將熱空氣注入泥土,透過加熱泥土,加快污染物揮發,之後再將蒸發的污染物氣體抽走。如果污染物能溶於有機溶液,可將適合的溶液注射入泥土中,待污染物溶於溶液中,再抽走處理。至於金屬類污染物,多選擇用混凝土與受污染泥土混和,將金屬污染物固定,避免滲出。

化學處理並不是唯一的途徑,原來自然界中亦有很多處理污染的「好幫手」。例如有些泥土中的微生物就是污染物的「剋星」,透過改變泥土的環境如溫度、濕度或養分等,促進這類微生物生長,便可慢慢消化泥土中的污染物。另外,有些植物是收集污染物的「能手」。有研究發現十字花科植物能快速吸收泥土中的金屬如鉻、鉛、鋅等,透過種植和收割這些植物便能慢慢移除泥土中的污染物。這種依賴生物的處理方式,更有利於環境,但受限於處理時間、效率、濃度等多個因素。

污染可能只是一剎那間的事情,但處理卻要耗費大量時間、人力、資源進行,所以及早發現並堵截污染源頭尤其重要。有外國機構研究出利用樹木監測土壤污染情況。樹木經由根部吸收泥土中的水分和養分成長,如果土壤受到重金屬和有機化合物污染,污染物亦會透過這個途徑進入樹芯,在樹木內累積。因此,定期監測樹芯的重金屬和有機化合物含量,便可以快速知道土壤有否受污染,並可評估受污染範圍,甚至推斷出受污染時間。

相比其他類型的污染,例如是空氣、噪音、水污染等,土壤污染在已沒有大型農業生產的香港來說,與一般市民的關係似乎非常遙遠,因此一直被忽視。然而,土壤與空氣、水等物質一樣,是維持生命的最基本元素,與我們其實有切身關係,保護土壤對環境和人們的整體健康都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