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是全球熱銷飲品之一,根據國際咖啡組織的數據,2020-2021年間全球共消耗接近1千萬噸咖啡,相關數字仍在持續上升。然而咖啡產業在帶來巨大經濟收益的同時,它由生產到加工等不同階段,均對環境造成不良影響,而不斷擴張的種植需求,更成為籠罩自然生態的巨大陰影。
咖啡豆的栽培歷史久遠,一般相信源自非洲熱帶地區,過去一直是非洲東部至中東地區的農作物。然而隨著貿易和社會文化發展,咖啡開始進入世界各地的餐桌,需求更與日俱增。
為滿足市場所需,上世紀開始世界各地不少的樹林都被大規模砍伐作咖啡種植園,根據森林趨勢組織於2021年發表的報告,全球十大咖啡種植國,於2017年因種植咖啡而砍伐森林所產生的二氧化碳,總量多達2,100萬公噸,相當於一輛汽油車圍繞地球赤道行駛1,700萬次的排放量。另一方面,被開發種植咖啡的多為熱帶及亞熱帶雨林,亦即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所以咖啡產業的擴展,同時對紅毛猩猩、蘇門答臘虎等多種熱帶瀕危動物構成威脅。
有見及此,不少科學家都鼓勵農民種植「陰影咖啡」。這並非新開發的咖啡品種,而是將咖啡移到樹林的陰影下種植,亦即是在樹林底部種植咖啡樹,這樣便可以如常種植咖啡但避免砍伐樹林。
相比將咖啡種植在有陽光直射的地方,於樹林底種植雖然短期內產量較少,但由於咖啡本來就是樹林下層生長的植物,所以用此方式種植的咖啡往往有更佳的品質,更具市場價值,同時亦能減少影響樹林原有的生物。2022年底一項在《全球生態與保護》期刊發表的研究指出,在肯亞的「陰影咖啡」種植園中,雀鳥的物種多樣性甚至較原生樹林為高,不過研究亦指出兩種林地的物種結構並不相同,亦有部分雀鳥物種只能在原生樹林中找到,所以保存完全沒被干擾的樹林仍然重要。
近年香港一些進行復耕的鄉郊地區,亦嘗試保留現存的林木,以農林間作的方式栽培「陰影咖啡」,經過數年的試驗,近年產量和質量都有明顯提升,雖然離大規模生產仍有一段距離,卻不失為環保咖啡的一個好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