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識」全接觸

沙螺洞 保育之漫漫長路

原文刊於《綠田野》129期(2017年12月)
作者:綠色力量
被茂密草叢包圍的沙螺洞房屋
沙螺洞的村落已荒廢多年

大埔沙螺洞位處百多米高的山谷盆地,佔地超過八十公頃,擁有大片淡水濕地,可找到七十多種蜻蜓,當中包括全球首次發現的伊中偽蜻(Macromidia ellenae),是本地最重要蜻蜓棲息地。過去四十年,沙螺洞一直處於發展商、村民、政府和環保團體的發展與保育爭議當中,至上屆特區政府結束前出現突破性進展。今年六月中,政府落實以非原址換地方式,換取沙螺洞土地業權,由當局接手保育,結束過去十多年時有村民因未能發展而破壞環境的情況。下一步,如何回復,甚至提升沙螺洞生態,將會是重大挑戰。

沙螺洞的河谷淡水溪流
沙螺洞是香港獨特的河谷淡水濕地
© Mahler Ka

沙螺洞(官方寫作沙羅洞)是位於大埔九龍坑山和黃嶺之間的高地河谷,海拔約二百米,匯聚多條終年水量充沛的溪流,加上土壤肥沃,又有山嶺擋風,是農耕美地,三百多年前已有人在此耕種,更形成了三條傳統客家村落。村民昔日利用地理優勢,開闢水溝和水田,以水稻為主,令沙螺洞演變成獨特的高地山谷濕地。香港很多重要濕地都是在低地河口地帶的鹹淡水濕地,沙螺洞則是位處較高海拔的淡水濕地,在本地十分罕見。

沙螺洞的一群螢火蟲
除了蜻蜓,沙螺洞同時是觀賞螢火蟲的熱門地方。
© Christina YM Chan

由水稻形成的濕地,加上周圍清澈的溪流和茂密的樹林,成為了孕育多種蜻蜓的勝地,還可找到各種各樣的蝴蝶和螢火蟲。除了昆蟲,也有多種淡水魚、兩棲類動物、爬行類動物、哺乳類動物和雀鳥。當中,不乏少珍稀物種如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克氏小葉春蜓(Gomphidia kelloggi)、蝶花莢蒾(Viburnum hanceanum)。此時的沙螺洞青山綠水,生態豐饒。

可是,到了1970年代,沙螺洞開始出現轉變。其實早於1960年代,村民已陸續移民出國,荒廢耕地愈來愈多。在1970-1980年代,有發展公司開始向村民收購土地和房屋,並向政府申請興建高爾夫球場及低密度住宅,當時連餘下的村民亦差不多全部遷走。雖然人口減少,亦沒有村民再耕作,但灌溉水溝和水田仍能維持,濕地生態狀況依然不俗。

直至1990年代初,有蜻蜓專家在沙螺洞發現大量蜻蜓物種,當中更有世界首次發現的物種,令人為之驚喜。植物學者亦確定沙螺洞山谷至少有一百種珍稀植物,因而確立了沙螺洞是一處高生態價值之地,同時,亦是沙螺洞爭議的開始。

扭尾曦春蜓
扭尾曦春蜓的香港首次記錄,便是在沙螺洞發現。
© Mahler Ka

發展擱置 保育停滯

原本的高爾夫球場及低密度住宅計劃因而受到了環保團體大力反對,甚至出現司法覆核,發展計劃亦被擱置。到了1990年代中,部分居民不滿土地未能發展,於是發起「復耕」,實則是以機械毀壞大片田基及灌溉水道,水田和濕地變得乾涸,大量禾草和入侵性植物如薇甘菊得以快速生長,甚至遮蔽河面,嚴重威脅沙螺洞生態。

一輛在荒廢農地上行駛的越野車
荒廢農地及村莊常見野戰和駕駛越野車等活動,
對環境帶來嚴重破壞。
Photo from Pixabay

破壞沙螺洞生境的還包括當時流行的野戰。渺無人跡的破落村屋和偌大的田野吸引大量野戰活動,後期更有越野車在沙螺洞到處亂闖,破壞範圍甚至包括天然河溪,影響深遠。此外,沙螺洞的非法捕捉野生動物行為十分猖獗,捕獸器隨處可見,當中以捕捉龜類的情況特別嚴重。

沙螺洞的河道
沙螺洞的河道和河岸是「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
© Mahler Ka

沙螺洞的濕地面積大大減少,令當地生態面臨嚴峻考驗。政府在1997年將沙螺洞的河道和河岸列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可惜受條例本身及保護範圍限制,人為破壞依然,政府亦難以或無權就私人土地上的活動執法,當地的生態環境持續惡化。

政府在2004年推出了「新自然保育政策」,試圖解決高生態價值土地私人業權和生態保育的衝突,政策下列出了十二個優先加強保育地點,沙螺洞在生態方面的重要性排行第二。沙螺洞發展商亦參與了新自然保育政策下的公私營合作模式,向政府提交新方案,但歷時超過十年仍然未獲通過。在2015-16年,再有村民不滿發展遲遲未能落實,剷掉了大片植被,種植油菜花。油菜花田一片鮮黃,更有不少媒體報導,吸引不少人前來拍照打卡。事實是漂亮背後,種植油菜花令原本的濕地變旱,無疑是加速摧毀沙螺洞最珍貴的濕地資源。

直至2017年中,政府落實以非原址換地方式保育沙螺洞,批出大埔船灣一幅已修復堆填區土地,發展商可租用作高爾夫球場,另外則需將沙螺洞的私人農地交予政府。土地由政府接管,變相解決私人土地難以全面推動保育的困局,沙螺洞的保育前景才露出曙光。

經歷十多年破壞

綠色力量自2009年起,差不多每年都在沙螺洞進行蜻蜓生態調查。在最初數年,每年一般都可記錄超過五十種蜻蜓,在2009年7月,更發現一種香港新記錄的蜻蜓 - 扭尾曦春蜓(Heliogomphus retroflexus),此物種屬國家重點保護動物,《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列為二級保護。可是到了最近兩、三年的生態調查,全年只可記錄到約三十種蜻蜓。

蜻蜓的成蟲和若蟲(幼蟲)是生活在完全不同的環境,成蟲在陸地上飛;若蟲在水中度過。不同種類的成蟲所需的覓食繁殖環境亦有所不同,只有維持生境多樣性才可孕育多種蜻蜓,包括高大茂密的樹林、矮小的灌木、開揚的濕地、無遮掩的河道等。至於若蟲則是在水中生長,有些物種會鑽入溪流底的沙礫中,有些則愛伏在石底,溪流水中的微生境多樣性對牠們十分重要,包括沙底、石澗、深潭和淺澗。而溪流無論是滿布水生植物、根群,或是沒有水中植物,對若蟲來說同樣重要。

乾涸的沙螺洞濕地被陸生植物佔據
現時的沙螺洞,不少原是濕地的地方已變得乾涸,被陸生植物佔據。
© Mahler Ka

然而,現時沙螺洞的農地已變得乾涸,原先的濕地植物已大大減少,取而代之是愈來愈多的陸生植物,甚至是像薇金菊這些入侵性物種,已佔據田野。至於河道,昔日農耕昌盛時,村民因灌溉需要而不時打理河道,間接地維持了不同的溪流微生境。但在棄耕後,河道沒人管理,甚至遭越野車破壞,已充斥著雜草,河沙淤積亦令不少深潭變淺,而原本是石底的、滿布植物或根群的河段已變作沙質。目前沙螺洞無論是植物或溪流微生境多樣性同時大減,令很多物種的蜻蜓成蟲和若蟲均難以生長。

沙螺洞河谷
沙螺洞河谷

重塑昔日水田

沙螺洞以往因為村民的水稻耕種而自然演變成蜻蜓天堂,現在要改變河谷土地乾旱、雜草叢生的狀況,維持當地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復耕水稻,重塑昔日水田處處之景況,可說是不二之選。然而,要從荒廢多年的田野復耕水田,並非易事,需要克服不少困難,十分具挑戰性。

進行水田耕作的濕地
昔日沙螺洞因水田耕作而演化成生態豐富的濕地
Photo from Pixabay

數個保育團體及大學在兩、三年前開展荔枝窩農業復耕計劃,將當地荒廢數十年的水田復耕,從而活化農村。從該計劃經驗得知,荒廢多年的水田,土壤中的保水層,會遭雜草或樹木的根部破壞,喪失了蓄水能力。保水層能防止水分滲漏流走,是維持水分留在田中形成濕地的關鍵。所以,要成功恢復水田運作,重建土壤保水層至為重要。

最簡單的方法是在地面下舖設防滲漏膠膜,不過這方法未必適用於沙螺洞的天然生態狀況。由於目前還沒有百分百肯定能夠回復土地蓄水能力的方法,當中可能需要一定的傳統客家技術,因地制宜找出可行方法,需要不斷探索及嘗試,過程中可能會經歷失敗。而單單是重建土壤保水層,可能已需數年時間。

在此數年間,土地則可進行乾地有機耕種,種植對生態有幫助的植物,例如是一些能吸引動物的農作物,豐富生態之餘,亦可避免雜草灌叢繼續生長,進一步破壞保水層。藉耕種過程,土地可慢慢吸收養分,改善土地質素。而無論是乾地有機耕種或是之後的水田耕種,亦需要長駐農務人員,花大量時間、技術和經驗去操作。

停留在葉上的三斑鼻蟌
不同蜻蜓物種偏好不同的微生境,例如三斑鼻蟌(Rhinocypha perforata)需要布滿小石塊的河溪

停留在樹枝上的天使大偽蜻
天使大偽蜻(Macromia katae)需要沙質及長有水生植物的河溪

© Mahler Ka

停留在葉上的侏紅小蜻
侏紅小蜻(Nannophya pygmaea)則需要長滿水生植物的生境
© Mahler Ka

沙螺洞最有價值的地方,是孕育了稀有的蜻蜓,特別是春蜓科和偽蜻科的物種,牠們的成蟲棲息於溪流旁的成熟樹林。所以要保育當地蜻蜓,亦要重建溪旁的樹林。為了更進一步提高蜻蜓多樣性,可額外營造池塘生境。很多屬蜻科的灰蜻(Orthetrum spp.)和褐蜻(Trithemis spp.),雖然是常見物種,但牠們棲息於池塘之類的水體,因現時沙螺洞沒有池塘而於當地變得少見。

停留在樹枝上的曉褐蜻
曉褐蜻
© Mahler Ka

沙螺洞經歷了數十年的荒廢及人為蓄意破壞,要回復從前生態豐饒之面貌,還需要一段長時間,亦需要投放大量資源。現時我們對大自然生境演替還沒有完全掌握,對於如何有效重塑、保育,甚至提升沙螺洞生態,仍需要不斷嘗試以累積經驗,才能找出更適切的方案。沙螺洞保育之路縱然漫長,但能夠重回昔日山清水秀的蜻蜓天堂,將當地發展成生態保育區,相信是每一位市民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