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匯聚雨水,流入大海。千百年來,河流均是民生所依,是社區和經濟發展的基石。今日的香港,人口密集,河流兩旁滿是大廈商鋪,為防洪水氾濫,我們習慣簡單的將河道拉直、擴闊、鋪上混凝土,以迅速疏導洪水。河流的天然面貌自此蕩然無存,淨化水質、維繫生態、緩衝洪流等天然功能亦不復再,取而代之是了無生氣的石屎渠,例子有元朗的山貝河、大埔的林村河、沙田的城門河。東涌河,是本地碩果僅存的大型完整天然河流,自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的東涌發展,東涌河的威脅便沒有停止過。在環保團體的多年爭取下,當局最近縮減了填海範圍,並將東涌河主要幹流劃作「自然保育區」,興建河畔公園。在新市鎮保留天然河道,是過去香港從未試過的,河畔公園要怎樣做,才可擺脫傳統「大坑渠」加上花槽的組合呢?
東涌河可說是目前本地僅餘的大型完整天然河流,河口地區亦難得未受發展破壞。東涌河由鳳凰山和大東山流到東涌灣,流水連續不斷,生物多樣性尤其豐富,當中包括很多稀有和瀕危物種:北江光唇魚(Acrossocheilus beijiangensis)、盧氏小樹蛙(Philautusromeri)、香港瘰螈(Paramesotriton hongkongensis)、中國鱟(Tachypleus tridentatus)和海龍。東涌河亦是香港淡水魚物種最豐富的其中一條河流,也因此劃為「具重要生態價值河溪」。
東涌新市鎮發展早於九十年代開始,至今已發展面積超過三百公頃。2012年,規劃署和土木工程拓展署開展東涌新市鎮擴展研究,初期曾建議在東涌河河口填海,由於涉及生態價值極高的河口地區,當時引起很大爭議。此外,依據當局發展新市鎮的一貫做法,位於新市鎮的天然河道會遭渠道化,為的是防洪和方便管理。東涌河位處東涌新市鎮擴展範圍,相信亦會遭遇同一命運,即是說東涌河下游的天然面貌將被人工石屎完全取締。此擔憂不無道理,當時東涌新市鎮早期的發展,南面的黃龍坑隨即進行渠道化工程,河道被拉直、擴闊、挖深、鋪上混凝土,河口更被填海發展。黃龍坑原本與東涌河一樣水質良好,生態盎然,渠道化後天然面貌及生態蕩然無存,彷如一條人工排水渠。
雖然當局在東涌新市鎮擴展研究時曾表示會改良渠務設計,加入保育生態元素,但怎樣的改善設計仍與東涌河原本的生境相距甚遠,原本的河流動植物肯定難以繼續存活。加上香港本身缺乏妥善照顧河流生態的施工工序,如果東涌河的生態在新市鎮擴展工程進行期間已經盡毁,縱有改良的渠務設計也是徒然。因此,環保團體在過去有關東涌新市鎮擴展的諮詢,多番強調東涌河的重要性,亦多次聯署表達保護東涌河的訴求,爭取保留整條東涌河天然河道和河口。
經歷多年爭取,有關當局接納了保留天然東涌河的建議,在最新一輪擴展研究第三階段公眾參與的文件,以及有關的環評報告和東涌谷分區計劃大綱草圖中均顯示,取消東涌河口和東涌灣填海計劃,東涌河東、西兩條幹流,以及一些主要支流兩岸大約三十米範圍,則會劃作「自然保育區」。此外,東涌河下游接近民居範圍亦不會進行渠道化工程,取而代之是在部分河旁的自然保育區邊緣修築防洪堤堰,阻擋洪水之餘亦減少破壞東涌河生境。另方面,當局亦建議在東涌河的東河由石門甲至黃家圍一段河旁地帶,建立一個嶄新的河畔公園。
拒絕人工化
「河畔公園」在香港來說是嶄新嘗試,值得支持。然而,將河道和河濱劃作「自然保育區」,再以築建堤堰取代渠道化,然後加上一份環評報告,是否就能保護天然河流生態?方向是對,但更重要是如何執行,否則只會徒具保育之名。將東涌河保存下來,市民又可如何獲益?
既稱為河畔「公園」,讓人擔心當局會過分側重美觀及休閒設施,太「公園化」。但其實河畔公園最重要目的是保存東涌河的天然狀況,首要保留河流的天然水文,河水能由上游無阻隔地流到河口和東涌灣,所以在河畔公園內,絕不能加建瀑布之類的公園水景設施,否則改變水文之餘,亦會阻礙生物洄游於上、下游之間。其次,河畔公園亦不可因為方便管理而於河道鋪上混凝土。混凝土不滲水,阻礙河水和土壤中的地下水相通,讓河水不能滋潤兩岸植被,在旱季時地下水亦因而不能為河水作補給,保持旱季有一定的流量。此外,任何園境美化工程亦應免則免。需知道河道和河岸植物、土壤、石塊、水潭等微生境是東涌河日積月累經侵蝕、沉積所造成,人工難以複製,即或勉強可以也未必經得起洪水的沖刷,所以河道和河岸最好避免進行土木工程。
一般地面徑流和雨水渠收集的水,不會經任何處理而引導去附近河流排放,將來擴建後的東涌新市鎮的地面徑流和雨水渠收集的水,亦會排入東涌河。由於這些水可能受污染,會危害東涌河生態。當局建議在東涌西興建一個可持續城市排水系統(SUDS),設有區域雨水滯留及處理池,建成後區內雨水渠收集的水將會先引到雨水滯留及處理池,利用濕地生態系統將水淨化過濾,然後才排入河道,如果水已受嚴重污染,則會引到污水處理廠處理。由於這個系統是嶄新的嘗試,成效存疑,不過政府肯正視地面徑流和雨水渠排放的污染問題,也是一個好開始。
市民齊親水
若果河畔公園真的可以保存東涌河良好的生態、水質、景觀,和難得的天然河口環境,這些都是珍貴的自然資產,市民如能夠欣賞以至享用這此自然資產最為理想。外地亦有不少河流融入城市的計劃,讓市民充分享用河流資源,例如新加坡著名的「ABC水計劃」,整合整個城市的水資源系統,將河流、湖泊等水體變成城市一部分,改善水質及環境,使市民可以享用水體作康樂用途之餘,亦有效收集水資源使用。又例如韓國的清溪川,是國際知名的河道工程,將一條埋沒在城市中的河流開鑿出來,成為市民親水、消閒的地方。台灣也有一些河流公園,例如冬山河親水公園,運用精心設計的園藝元素,將河流塑造成一個公園。
東涌河是一條坡度很大的河道,加上香港的降雨模式是既急且量大,當遇上暴雨,東涌河的水量可以在短時間內暴升,河畔公園建設在河道泛濫範圍內,公園內巿民安全至關重要,將會是未來河畔公園的限制和一大挑戰。
環評報告中提及河畔公園會加設景觀平台及木棧道,引領市民觀賞河流,若設施距離河道較遠,雖則安全但親水效果大減。若設施靠近河道,在暴雨時景觀平台和木棧道便有機會浸沒在洪水中,所以設計上一定要能夠抵受或免避水流以至卵石撞擊,暴雨過後也須易於清理沙泥。此外,在洪水來之前亦應禁止遊人使用有關設施。相信以現今的科技,大致可預測到洪水來臨的風險,亦可參考戶外泳池的運作,每當遇上雷暴警告或惡劣天氣便會關閉。
先保育 後發展
既然東涌河是本地少有的大型天然河流,孕育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河畔公園應加強生態教育元素。東涌河鄰近有不少行山徑和溯澗地點,河畔公園可以建立遊客中心,提供遠足和溯澗活動的資訊、導賞,甚至是設備、補給、訓練或住宿服務。目前,郊野公園遊客中心、濕地公園等提供的亦只是一般的參觀和導賞服務,正正缺乏深度生態旅遊的推廣和支援。
河畔公園、防洪堤堰、可持續城市排水系統都未曾在香港新市鎮中出現過,表示了當局摒棄了以往發展新市鎮一定要整治河道成混凝土渠道的舊觀念,如果未來能夠成功實施,將會是城市和天然河道並存的一個典範,讓市民大眾重視河流、了解河流,以至親近河流,環保團體歡迎當局回應了保護東涌河的訴求。
由於東涌擴展計劃很快便會開始,屆時,目前東涌河盆下游的鄉郊地方將發展成住宅區,環保團體希望當局「先保育、後發展」,即在擴展工程開始前,先落實及開展自然保育區和河畔公園。至於其他擴展工程,當局需更嚴厲監管,防止東涌河天然河道兩旁的自然保育區被佔用或破壞,工程亦不能破壞或阻塞河道,減少暴雨時釀成水浸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