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物方式處理廢物並不是甚麼新技術,舉例有蚯蚓堆肥和黑水虻堆肥,此技術多數用於處理有機廢物,但近期有研究發現,同樣方式竟然能應用於發泡膠!
這項研究的主角是為人所熟知的「麵包蟲」。「麵包蟲」又稱「麥皮蟲」,牠其實是甲蟲黃粉蟲(Tenebrio molitor)的幼體。牠的體內含有非常豐富的蛋白質,所以多用作動物飼料。
發泡膠是人工合成的塑膠,難於天然降解,所以沒有生物會以發泡膠為食物。然而,研究發現在沒有其他食物可以選擇的情況下,「麵包蟲」會食用發泡膠。經攝食的發泡膠,有近五成會降解成二氧化碳,少量用於「麵包蟲」的生長,其餘排出體外。這種分解發泡膠的能力來自「麵包蟲」腸道中的微生物和酵素。研究團隊下一步是嘗試找出這些微生物和酵素,進而研究能否人工培植,期望能以此提升發泡膠廢物的降解效率。
若研究成功,處理發泡膠廢物將變得簡單。但一個研究從開始到實際應用,最少需要數年,甚至數十年時間,而解決發泡膠廢物問題卻是刻不容緩。近年,美國多個州決定「法例先行」,立例禁止使用發泡膠器皿和運輸用的發泡膠粒,從源頭減少使用發泡膠。
在香港,每日送往堆填區的發泡膠有近90公噸,體積相當於25架雙層巴士。在沒有禁用法例或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法前,要解決發泡膠廢物問題,只能靠大家,外賣記緊要自攜可重複使用的飯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