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種類繁多,且分布在全球每個海域。近年「水母大爆發」現象時有所聞,即水母突然大量出現,爆發規模更不小,造成的影響漸受關注,並開始有水母將取代魚類佔領海洋的說法。另一邊廂,由於水母的經濟價值不及魚類,投放在牠們身上的研究資源一直較少,導致現時人們對大部分水母物種的生態和生命週期知之甚少。到底要如何遏止這場「水母之亂」?
水母在海洋食物網中扮演多重角色,與魚類的關係尤其緊密。水母的幼體捕食浮游生物,與細小魚類是競爭關係;水母的成體食用魚卵和幼魚,同時亦是大型魚類的食物。有研究水母地區性爆發的科學家,將水母與魚類的競爭關係,簡化為以下三條食物鏈:
在自然的情況下,以第一條魚類主導的食物鏈佔有優勢,第二條和第三條水母主導的食物鏈只是間歇性佔據上風。水母的短期性爆發屬自然現象,有助壓制魚類中的優勢種,平衡魚類的多樣性。但是,這種相互關係有時會被人類活動干擾,令水母爆發的時間延長和個體數量增加,帶來負面影響。
人為之亂
首先是人類過度捕魚,令捕食水母、與水母競爭食物的魚類減少,助長了水母種群增生。水母增加又會大量捕食魚卵和幼魚,令魚類數量進一步減少,形成惡性循環。
其次,人類活動排放大量二氧化碳,除了改變全球氣候,亦令海水溫度上升,有利熱帶和溫帶水母的繁殖。加上農民過量使用肥料,肥料經河流進入海洋,為浮游藻類提供養份,使其數量暴增,間接增加水母的食物來源。此外,自然海岸被人工防波堤壩取代,水泥表面有利水母水螅體世代附著,都會令水母不正常增生。
食用救生態?
水母大量增加,漁獲減少,漁業首當其衝,同時亦有機會令漁船受損。日本就曾經發生漁船因為大量越前水母卡在魚網上,而遭拖垮翻沉。如果大量出現的水母具有毒性,更會危害公眾安全,同時打擊當地旅遊業。此外,核電廠和其他沿海工業多利用海水冷卻,大量水母會堵塞冷卻系統,有機會令系統停止運轉,導致嚴重事故。
有澳洲科學家倡議食用水母作為控制手段,並研究發掘更多可食用的水母。中國自古時起,已有食用水母的習慣,海蜇便是水母的一種。但是,這方法不是靈丹妙藥。一來海洋受微塑膠和其他污染影響,塑膠顆粒和部分污染物會在水母體內累積。人類食用水母,污染物亦會進入人體,影響健康。二來現時已知的可食用水母物種,只佔水母群落的少部分,過度集中食用個別水母物種,亦可能引致其他沒有預計的影響。
水母取代魚類佔領海洋是否會在未來發生,現時仍缺乏全球性數據,科學家對此仍眾說紛紜。歸根究底,水母之所以大量爆發,是人為因素所造成。人們避免過度捕魚、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適量使用肥料……減少對海洋生態的干擾,讓海洋自行復原,才是制止「水母之亂」的最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