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識」全接觸

噓!請保持郊野寧靜

2022年10月
作者:綠色力量
香港的郊野
國際組織 Quiet Park International 為自然聲景制定寧靜標準,同時推動「寂靜運動」,呼籲人們關注噪音對生態的影響。

汽車響號讓我們小心車輛;警鐘敲響讓我們逃離危險;防盗長鳴讓我們警覺罪案正在發生……「聲音」代表了不同資訊,人們透過這些資訊去分析周圍環境狀況,對我們日常生活非常重要。棲息於大自然的動物,沒有人類運用科技和工具的能力,「聲音」所蘊藏的更加是逃避捕獵者、覓食、求偶等等關乎生死的資訊。然而,城市噪音正在入侵自然,為動物帶來看不見的傷害,全球正在發起「寂靜運動」。

魚類、鳥類和蛙類會發出特殊的叫聲求偶,聲音的長短,以至聲量的大小均直接影響求偶成功率;蝙蝠和鯨豚會發出高頻率的超聲波來進行回聲定位,幫助牠們在視野模糊的環境中覓食和躲避危險;部分飛蛾物種則進化出反制聲波,干擾蝙蝠的定位系統,以逃避蝙蝠的捕食;猴子和猩猩會透過叫聲告誡同類危險正在迫近,更懂得針對不同類型的威脅而發出相應的叫聲,族群便可以透過叫聲及時識別和防範危險。

聲音對動物如此重要,可想而知,人類活動所發出的聲音(噪音)會嚴重干擾動物的正常生活,甚至生存。這一點可以從城市生活的雀鳥和受海上工程影響的海豚的行為中窺探一二。

有研究指城市雀鳥為應對嘈雜的環境,部分會調高叫聲的赫茲,即提高音調,以便在噪音下叫聲仍可傳遞開去,但提高音調會令叫聲在空氣中的穿透力降低,不利遠距離傳聲,亦非所有鳥類也能提高音調。至於海豚,由於是憑回聲定位來辨識障礙物和食物,海上頻繁船隻往來和填海工程所發出的聲響,均會嚴重回聲定位系統正常運作,牠們只能迴避,退而求其次選擇一些相對寧靜,但生存資源較差(如食物較少)的海域。

相比雀鳥和海豚,一些活動能力有限、發聲原理較簡單的小型動物,其應對噪音能力更為有限,噪音對牠們造成的影響更甚。

全球首條「寂靜山徑」

隨著愈來愈多人研究噪音對個別物種和生態系統的影響,亦有更多人關注到保育「自然聲景」的重要。「自然聲景」是指大自然中由蟲叫、鳥鳴、風聲、雨聲等等自然聲音構成的無形景觀。國際組織Quiet Park International為自然聲景設定寧靜標準,並通過教育和認證,希望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動物都可以享受寧靜的自然環境。2022年該機構更認證了台灣的太平山翠峰湖環山步道為全球首條「寂靜山徑」。

這條山徑之所以如此寧靜,除了遊人較少,亦由於當地林務局持續向遊人推廣「聲景保育」的觀念,例如呼籲遊人不要大聲喧嘩、不使用擴音器,以及保育有自然界「隔音棉」之稱的苔蘚等措施。

人聲影響 不能小覤

香港的城市與郊野相距咫尺,大大小小的工程持續地在郊野周邊各處,甚至是郊野中進行,噪音入侵大自然的問題更為嚴重,亦應更受到重視。政府和學界應該增撥資源研究城市噪音對郊野生態和動物的影響,特別是對聲音敏感的物種。此外,陸上工程亦應參考海上工程的做法,制定針對普遍動物的工程降噪措施。

近幾年,郊野成為港人的「避疫聖地」,遊人增多亦帶來了噪音,大聲說話、廣播音樂比比皆是。雖然此類噪音在持續性上比不上工程噪音,但由於流動性大,覆蓋範圍更廣,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亦不容忽視。香港是時候展開「寧靜教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