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滔滔不絕,岩石受風化和侵蝕,漸漸形成砂粒,沉積於河底,特別是在下游河道,河底經常充斥砂粒。河砂看似是生生不息的物料,當被利用於建築,隨著急速的城市發展,建設日增,全球河砂供應已見緊張。過度開發河砂的問題愈來愈嚴重,對環境影響亦愈來愈大。
根據聯合國推算,僅是2017年,全球耗用約287至328億公噸砂石。到了2030年,全球砂石每年需求量將增加至接近500億公噸。可見全球對砂石的需求十分殷切!
河砂是混凝土的重要成分。混凝土一般是將「砂石」和「水泥」混合,「水泥」的作用類似粘膠,把砂和石抓住,產生的強度足以支撐巨大的建築物。而「砂石」成分主要就是河砂。除了河砂,還有海砂,但考慮化學成分等,只有河砂適用於建築,海砂則一般用於填海。
雖然河砂在河道中十分常見,在自然狀態下河流亦不斷產生河砂,不過隨著建設工程不斷增加,混凝土的需求愈來愈大,大量開採河砂已對自然環境造成嚴重破壞。首先,在河道挖砂會令河水混濁,並攪起一些沉積在河床的污染物,污染水源。挖走河砂亦會直接破壞河岸植物生長的地方,植被面積減少後,河道系統自我淨化能力亦同時會降低,進一步影響水質。
在生態方面,據不同研究觀察所得,河道採砂工程會改變水中無脊椎動物的組成群落,繼而影響整個上層食物鏈。工程亦會直接導致大量魚類死亡;破壞魚類的育幼埸所,以及影響魚類洄游路線。即使工程結束,由於河道環境已改變,原有的魚種群落亦難以復甦,取而代之的是其他適應力較強的入侵性魚種,令原有生態面目全非。
此外,採集河砂會令河堤容易崩塌,削弱其防洪能力,暴雨時容易缺堤,造成洪水災害。大量採砂亦會令水位下降,地下水亦受牽連,長遠影響食水供應及農田灌溉,極端情況下甚至會令河流乾枯,對人們及環境均會帶來不可逆轉的負面影響。
由於搬運河砂的成本不輕,一般情況下不會作遠距離運輸,因此一些鄰近快速發展中城鎮的河流,河砂被過度開採的情況更加嚴重,所引致的環境問題亦愈大。
香港河砂用量龐大
香港以往主要從廣東省入口河砂,不過近年內地需求亦逐漸增加,加上內地於2007年開始對河砂供應實施配額制,河砂輸出量減少,配額不敷應用,價格因而不斷上升,香港已開始從其他地區如東南亞國家輸入河砂。
不只國內,河砂的供應在世界各地亦愈趨緊張,甚至有說砂已成為一種發展中的貨幣。在一些地方如新加坡,砂的存庫更有軍隊守衛。既然砂是一種擁有經濟價值的資源,自然地引來非法採砂,以至更難規管,由此而衍生的環境問題就更棘手。
香港沒有大型河流,不是河砂產地,卻是消耗河砂最多的城市之一。在應對河砂帶來的環境問題上,應擔當一個更積極的角色,例如從建築設計層面減少使用混凝土;重用廢棄的砂石和混凝土,以及研究以其他物料來製作混凝土等,以減少河砂消耗量。
原本是大自然源源不絕產生的資源,但追不上人類建設發展的步伐,最終令資源失衡。社會若要追求可持續發展,便應反思如何調整發展的步伐,善用各種大自然有限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