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識」全接觸

現金回收紙包盒 — 試驗了甚麼?

原文刊於星島《綠色論壇》(2021年7月9日)
作者:綠色力量
一位拾荒者婆婆正把一大袋由區議員辦事處所轉交的乾淨紙包盒

上年7月,綠色力量開展了「現金回收紙包盒計劃」,為回收鏈上、中、下游提供現金鼓勵(包括前線回收人員:如拾荒者、清潔工等、街角回收鋪、回收出口商),不同的回收作業者均可獲不同金額的現金鼓勵,每回收一個紙包盒最多獲伍仙。我們期望試驗現金模式於收集全新回收物的成效,亦作為《生產者責任制》實踐模式之一,並支援回收業。一年過去,計劃為我們帶來甚麼反思?

社會缺乏認知

評估計劃是否成功,最直接的指標當然是回收量。計劃原定於去年初推行,剛巧疫情爆發,於是延至7月舉行,但食肆及社區回收點在疫情影響下參與率大減,可幸回收量隨疫情緩和而慢慢提升,最後在12個月的回收期共收集約7噸紙包盒。

另綠色力量自2016年已於不同界別,如學校、酒店、社區等推行紙包盒回收,及後本地首間紙包盒回收廠於2019年落成,本以為市民大眾對相關議題已有一定認識。然而,我們委託大學以電話訪問逾2,000位市民,結果發現高達72.3%受訪者不知道、或認為香港不能本地回收紙包盒!不單是市民,回收業界亦然,當我們邀請回收鋪加入計劃時,不少均對回收紙包盒存疑。

過去多年,紙包盒回收的宣傳教育只依靠環團和社區組織推行,一直缺乏政府的身影。政府一直不把紙包盒視為正規回收物。經過環團及市民積極爭取,最近才納入為「綠在區區」的恆常回收物。可是,於今年初提出的「飲料容器生產者責任計劃」公眾諮詢,只涵蓋膠樽,未有包括紙包盒。紙包盒是香港第二大飲品容器,佔17%,每年棄置量逾 27,000 噸,政府無視如此龐大的廢物量,實在令人費解。缺乏官方的認可,推行回收自然份外吃力。

多贏運作模式

是次「現金回收紙包盒計劃」屬試驗性質,讓我們看到不少可能性,為本地減廢政策帶來一點啟示。計劃除了傳統回收業界參與,亦在區議員辦事處及餐廳,設立社區回收點,收集市民的紙包盒。當這些回收點儲存一定數量的紙包盒時,便會聯絡附近工作的拾荒者,由他們將紙包盒送到街角回收鋪,以換取每個伍仙的回收價。街角回收鋪之後再送去出口商,統一處理後交去本地回收廠。

這個模式的好處是不需另闢新的回收渠道或物流,只需善用現有網絡、人力資源和硬件,即可創造出多贏局面:市民的回收物得以妥善回收、有用的資源不用落入堆填區、拾荒者及街角回收鋪透過賣出回收物賺取收入……更重要的是,協作回收點為拾荒者省卻四處尋找回收物的過程,回收物由消費者(市民、商戶)清洗乾淨,讓拾荒者可以有尊嚴地從事回收。

其實,這正正是生產者責任制的可行方式之一。由生產商提供資金,運用現存回收業界網絡,配合社區組織,有償地請拾荒者收集已乾淨清洗的回收物,達至資源循環,過程中讓各方得益。

一年來,接觸過許多拾荒者,他們可說是社會上最弱勢的一群。要一夜消除貧窮,當然是天方夜談,而事實上香港社區在資源回收上,的確很大程度依賴著拾荒者。上月「拾平台」發表調查指,約14%拾荒者每天工作超過十二小時;約54%每月收入不足一千。如果資源回收工作上,不是單以招標模式聘用幾個大型承辦商,而是可兼顧拾荒者、街角回收鋪等一班現有從業員,不就是我們更樂見的方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