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的施政報告均有提及推廣親水文化,所謂「親水」,即是市民可以接觸水體(主要是河水)作康樂用途,但前題是水質必需符合安全標準。曾有人以用於消毒食水的「銅銀離子系統」飼養水產,結果飼養的蝦蟹愈發死亡,說明人類與水生生物對水質的要求並不一樣。香港對河水水質一直有一套指標,然而水質達標只表示市民可以安全嬉水,並不代表河流是生態盎然。我們是否滿足於河流只為人類服務?
現時香港有一系列水質指標,作為監控排放污水和保護各類水體(河流、海洋)的根據,分別有泳灘、海水、河溪三套水質指標。泳灘要確保泳客不會因游泳而染病,水質指標只監察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的數量,設定在每百毫升水樣本不超過180個的大腸桿菌幾何平均數量。泳灘的水質指標可說是眾多水質指標中最簡單的一套。
相比用以監控海洋水體的海水水質指標,其指標則複雜得多,檢測的參數包括了美觀程度,以及各種物理及化學參數,參數多達二十多項,例如有氣味、顏色、溫度、鹽度、酸鹼值、溶解氧、無機氮含量、大腸桿菌等,並以溶解氧、總無機氮、非離子化氨氮及大腸桿菌這四個參數來評估達標與否。
海水水質指標的參數看似繁多,但多項參數達標亦未必能保障海洋生物的健康。海外有研究指出人類的病原體有機會經污水感染海豚,但目前的海水水質指標並不包括檢驗病原體。早在九零年代,本地環保團體極力爭小蠔灣污水處理廠所排放的水,必須在常規污水處理程序後再加以消毒,因處理後的水會排入中華白海豚(Sousa chinensis)的棲息水海域。不過,當局最終是於污水處理廠啟用後八年才設置紫外光消毒系統。
多項指標低於外國標準
河溪水質指標所檢測的參數則更多,檢測近50個物理、化學及生物參數,包括了有機物、營養物、金屬和大腸桿菌等。此外,環保署亦就香港內陸水道制定「水質指標達標率」和「水質指數評級」,前者以酸鹼值、懸浮固體、溶解氧、五天生化需氧量及化學需氧量來計算達標率;後者以溶解氧、五天生化需氧量和氨氮水平三項參數制定水質指數(WQI),評估河溪有機污染水平和水體的一般健康狀況,由「極佳」至「極劣」分五個評級。
同樣地,即使水質符合了河溪水質指標,最後亦不代表河溪適合水生生物棲息。外國有研究指出,淡水生生物的溶解氧標準最低為每公升5毫克,但香港的最低溶解氧的水質指標是每公升4毫克。溶解氧愈低代表河水含氧量愈低,愈不利魚類生長。所以,在符合香港最低溶解氧標準的情況下,亦只有如非洲鰂(Tilapia spp.)和褔壽螺(Pomacea canaliculata)這些生命力極強的外來物種,才得以存活,一些較具生態價值的原生淡水魚,如北江光唇魚(Acrossocheilus beijiangensis)和寬鰭鱲(Zacco platypus),恐怕是活不成。最近本地大學亦有研究發現,在缺氧的環境下,青鱂(Oryzias latipes)的繁殖能力會下降,情況更會延續至下兩代。
污水處理的假象
日常生活會產生大量污水,單單是家居污水,包括了廚房和廁所因洗濯、梳洗清潔、排泄排遺等所產生的廢水,工商農業所產生的污水更是林林種種。所有污水均會收集到污水處理設施處理。
現時香港每日從住宅、商業和工業處收集的廢水達280萬立方米,約相當於1,480個標準泳池。污水經污水處理設施處理後,再經深海排放管排出大海。可能令大家意想不到的是,部分污水處理設施只會篩除固體廢物和清除砂礫,污水隨即便排放出大海,絕大部分污水也只達二級處理。
所謂二級處理,即污水經過隔篩和清除砂礫程序後,再以沉澱過程清除污水中的可沉澱總懸浮固體,繼而利用微生物去消耗污水中的有機污染物。處理目標是排放的污水,達到符合標準的低總懸浮固體和低生化需氧量。
懸浮固體的水質指標是以「不超過原來水平的某個百分比」,或「不會造成懸浮固體堆積對水生生物群體造成不良影響」為基礎。至於甚麼是「不良影響」則沒有清楚界定。至於生化需氧量,目前本港大部分河溪水質指標的生化需氧量為每公升30毫克,歐洲國家的標準卻是每公升30毫克以下,以維持水生生物生存。
水的毒理性被忽視
家工商農所產生的污水的污染物種類繁多,即使污水處理技術可一一處理,但由於每日要處理的污水量十分龐大,要做到徹底除污,有一定難度。所以,經處理的污水顯然仍是污水,只是污染物減少至「可接受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現時香港的污水處理,並沒有針對去除一些非天然物質,包括重金屬、有機氯,以及林林總總的藥物,例如是抗生素和作避孕用的雌激素,這些微量污染物卻會嚴重影響水生生物,例如改變海洋生物的性別,或直接毒殺生物,但現時還沒有清晰的相關水質指標。此外,在處理污水過程中,因消毒殺菌緣故而添加氯氣。氯氣與污水處理產生的氨經化學反應會產生氯胺、三鹵甲烷等有毒化學物,會直接毒害水生生物。
外國有研究將水生動物放入混有二級至三級污水處理後的水中,測量污水對水生動物的毒理影響。三級處理是很高水平的污水處理程序,主要利用生物反應池和過濾的方法,將有機污染物、總懸浮固體和營養物減至極低水平。不過,研究結果顯示,一般水質測量的化學參數濃度與對生物的毒性關聯不大,化學參數濃度低不代表生物毒性低,由於三級處理過程或會加入臭氧消毒,但臭氧卻增加了水的毒性,所以縱然污水經三級處理,仍對水生動物的生長以至生存有負面影響,水生動物的死亡率仍然甚高。
水質不只「以人為本」
從以上論述可見,人類安全和水生生物生存條件,在水質要求上並不相同。目前香港的水質指標主要是「以人為本」,即水質並不直接危害人類健康為最根本考慮,在此之上,並無進一步將水生生物所需納入考量。所以,水體看似是達到了水質指標,但仍不是適合水生生物生存。
歐美國家現時已引進廢水整體毒性測試,為水生食物鏈中的不同指標生物作毒理測試,透過監察牠們的生存率、生長和繁殖去檢視水質。美國加州的水質標準就更為積極,對於水質比水質標準更良好的水體,採取「反退化政策」,避免原先生態盎然的水體,情況反過來因生態考量較低的水質指標而倒退。
在香港,政府近年有意復修一些早年遭渠道化的市區河道,包括黃大仙的啟德河和元朗的山貝河。要美化河道,河道便要有源源不絕流動的水流過,當局因此有意引入經處理的污水作為水源。若美化河道只為人服務,要符合水質標準以達致安全親水目的,相信並不困難。但河道還有其生態功能,應該是兩岸植物茂盛,游魚、小蛙、蜻蜓棲息其中,生機處處。按目前本港的水質指標,要達致生態盎然,仍有一段距離。
水質所影響,所以當局應趁目前正在推行《生物多樣性策略及行動計劃》,把握時機制訂生態水質指標,例如加入毒理測試。這對於一些高生態價值的河流(例如東涌河)或海域(例如海下灣),以及高漁業價值的水域,一套涵蓋保育水生生態系統的水質指標,更能有效保護天然水水質及棲息其中的的生物。
河流是重要的生態系統,我們應以維持及提高河流生態為目標,而不是只滿足於河流為人們提供消閒娛樂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