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識」全接觸

一步到位 全面管制即棄膠餐具

原文刊於星島《綠色論壇》(2021年9月3日)
作者:綠色力量
被海浪沖上岸邊的透明外賣塑膠杯
Photo from Pixabay

新冠疫情不知不覺已持續一年多,我們的日常生活亦進入「新常態」:出門戴口罩、消毒液隨身、體溫儀無處不在……還有,愈來愈豐富的外賣選擇。外賣餐飲在疫情下快速擴展,方便背後卻衍生出即棄塑膠垃圾問題,用量之多更嚴重威脅環境。

塑膠垃圾量攀升 須2025年前管制

根據《科學》期刊上的一份研究報告,全球去年有近3,000萬噸塑膠垃圾流入大自然的水體環境。假若人類不採取任何行動,2030年進入水體的塑膠垃圾將攀升至9,000萬噸,威脅河溪、湖泊、海洋等生態系統。其中一樣常見的塑膠垃圾,便是各式各樣的即棄膠餐具。單是香港,每日棄置2,000多噸塑膠垃圾中,便有200噸為即棄膠餐具,相等於逾140億件膠刀叉,數字隨疫情更有上升趨勢。

世界各地紛紛推出不同政策以應對塑膠威脅。香港亦就「管制即棄膠餐具計劃」於今年7月推出為期兩個月的公眾諮詢。諮詢文件建議分兩階段,首階段禁止使用發泡膠餐具、飲管、攪拌棒、進食用具及碟;而杯、杯蓋、食物容器及食物容器蓋,則只禁止堂食使用,外賣仍可提供。第二階段才將杯、杯蓋、食物容器及食物容器蓋的禁用範圍擴展至外賣。文件建議首階段管制於2025年實施,第二階段管制則未有實施時間。

包括綠色力量在內的多個環團早前公布一項調查報告,指食肆使用的即棄膠餐具中,逾五成屬第二階段才管制的類別。換言之,即使首階段管制如期於2025年實施,「放生」的即棄膠餐具仍然達70多億件!更重要是目前諮詢文件未有交待第二階段落實時間,即是說如此龐大、持續增長的即棄膠餐具垃圾,不知到可年何月,方會受到規管。

反觀世界各地的限制即棄膠餐具政策,早已遠遠拋離香港,舉例澳洲今年起禁止銷售飲管、進食用具,明年擴展至杯、碗、碟等即棄膠餐具;法國2020年已禁售膠杯碟,今年開始禁售飲管、進食用具等;中國亦於今年起禁止發泡膠餐具及飲管……香港現在才開始諮詢,原本已大大落後,因此,我們反對分階段實施,而是在2025年前全面禁止所有堂食及外賣即棄膠餐具,這樣才有望應對塑膠污染問題的逼切性,急起直追與世界睇齊。

此外,還需留意即棄膠餐具的替代品,如紙杯、紙盒等「紙製品」,其實是由複合物料製成,同樣含有塑膠的成份,分解時有機會釋出微塑膠,污染環境。同時,這類物料較塑膠製品更難回收,回收業亦缺乏充足配套處理這些物料。故含有塑膠成分的即棄餐具,亦應同時受規管。

問題的根本是即棄文化

當討論即棄膠餐具時,相比「膠」帶來的問題,其實「即棄」更加是問題的癥結。即使是任何物料製成的即棄餐具,棄置後仍會為環境帶來壓力,造成「污染轉移」,還未計算製造時所耗用的資源;過程中的碳排放……

除了加強推廣「自備餐具」文化,還可由政府投放資源,發展一個「可重用餐具租借平台」。平台運作相當簡單:市民到餐廳購買外賣時,放下按金借用餐具,用餐後不用清洗,可將餐具退還到便利店或任何一間餐廳,取回按金,由平台負責運送、清洗、分配,過程衛生方便。這類平台在台灣發展漸臻成熟,值得香港借鏡。

塑膠污染是全球共同面對的一大棘手環境問題。政府必須果斷、進取地推動減塑政策,加快立法步伐,追回落後進度。處理塑膠污染,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