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質素的好壞難以依靠感知來準確判斷,一些空氣污染物如一氧化碳更是無色無味,即使空氣看似清澈,亦可能蘊含大量有害雜質。空氣質素指數正是空氣品質的量計方法,現時不少城市均有發布「空氣污染指數」或「空氣質素健康指數」,但所採用的數據和計算準則卻沒有劃一標準,因此不能直接比較。
以香港從前的「空氣污染指數」為例,它運算了幾種主要空氣污染物如二氧化氮和臭氧的濃度,將每種污染物的濃度轉化成由0至500的指數,當中濃度最高的污染物的指數,便是「空氣污染指數」。指數更會依數值劃分成輕微、中等、偏高、甚高和嚴重五個級別。香港於1995年起採用「空氣污染指數」,確實令市民較從前更易掌握空氣質素,也大大提高大家對空氣質素的關注。
由於「空氣污染指數」只是單純量度和比較空氣污染物的濃度,多少忽略了這些污染物與健康風險的聯繫。此外,「空氣污染指數」是基於24小時的數據統計,不能反映即時或個別數個小時的空氣質素。在一些地方如加拿大,「空氣污染指數」逐漸被「空氣質素健康指數」取代。
在香港,「空氣質素健康指數」於2013年12月生效,指數以二氧化氮、臭氧、二氧化硫和懸浮粒子四種污染物作基礎,計算它們在過去三小時的平均濃度。各種污染物會被冠上一個風險系數,風險系數愈高,代表該種污染物對健康的影響愈嚴重。加入風險系數後,四種污染物的濃度數值總合成「空氣質素健康指數」。相比之下,從前的「空氣污染指數」只反映濃度最高的污染物,「空氣質素健康指數」則包括四種污染物,後者會更全面和具代表性。更重要的是,加入了與健康掛鉤的風險系數,空氣質素指數變得更符合實際需要和人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