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四月,天氣開始回暖,紫外線指數亦大幅攀升。根據天文台記錄,四月有近五成日子的日間紫外線指數達至「甚高」或以上水平。紫外線會導致皮膚曬傷、老化,甚至皮膚癌,為了保護肌膚和健康,市面上有各式各樣的防曬乳液和噴霧。可是,這些防曬產品正污染著我們的海洋。
早於2007年,科學家已推算每年約有四千至六千公噸的防曬用品,從各地的嬉水人士身上進入海洋,威脅全球約一成珊瑚的健康。現有的防曬產品主要分為化學性防曬和物理性防曬兩大類,香港人較常使用的是化學性防曬產品。這類產品一般利用二苯甲酮來吸收紫外線,由於質地較幼滑,塗後不易留下痕跡,所以較受歡迎。可是研究指出這種化學品即使濃度極低,亦有可能增加珊瑚受病毒感染死亡的機會。
至於物理性防曬產品,作用是反射或隔離紫外線,塗抹產品會在皮膚上留下一層白色的痕跡。過去一直認為此類防曬產品對環境的傷害較低,但去年有研究指出,這類產品如使用氧化鈦及氧化鋅的納米粒子作主要成分,在水中經陽光刺激下會釋出過氧化氫,影響珊瑚體內的蟲黃藻,有可能造成珊瑚白化。
要保護肌膚和健康之餘,亦減低對珊瑚的傷害,現時外國已有一些可生物降解的防曬產品。再簡單一點,只要在塗抹化學性防曬產品後半小時內避免下水,讓身體有足夠時間吸收,即能大大減少化學物被沖走的機會。如要達至零污染,最佳辦法是停用所有含上述成分的防曬產品,改為穿著水上活動用的防曬衣物。